北大|刘半农,一个初中毕业的北大教授( 二 )


刘半农对胡适有些许崇拜之情,两人一经见面刘半农便被胡适的思想打动,遂加入到支持白话文的队列当中。
北大|刘半农,一个初中毕业的北大教授
文章图片
胡适虽然对刘半农的学历有所异议,但在久处之中也见得了其人之才能,故在之后刘半农曾言自己和胡适、陈独秀、钱玄同是《新青年》的四根台柱子时胡适也表以赞同。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学历之低最先怪尚怪不到他个人头上,得从时代背景和家庭条件说起。
是由刘半农的中学毕业证书未拿到手,还有一场战争有关,武昌起义的爆发,让常州府中学堂被迫停办,时年刘半农方20岁,本该获得的中学毕业证书也在学堂宣布停办之时化为泡影。
幼年时,刘半农便已显露出优于常人的学习能力,其成绩一直十分优异且从不偏科,其中尤以国文和英语最为出众。
由此便可观其成为北大教授后的样子,同时,刘半农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刘半农14岁从翰墨林小学毕业,随后便考到了常州府中学堂,也就是前文所说那一尚未来得及给他颁发毕业证书的学堂。
北大|刘半农,一个初中毕业的北大教授
文章图片
有趣的是,当时进入学堂的刘半农与之后进入北大的刘半农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境地,那一年,刘半农是以江阴状元的身份进入常州府学堂,几年后战乱作祟,刘半农成了初中毕业进入北大任教的一份子。史学大家钱穆便是刘半农在常州府学堂时的同窗之一。
从常州府学堂出来后,21岁的林半龙来到上海,只拿了五元钱的少年在繁华的上海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不难想象。
思想与文化的碰撞,先进与落后的交锋频繁发生在当时的上海。刘半农因得自己的自己的小小文采得到了一份需要与报社打交道的工作——编辑。
刘半农把编辑工作处理的游刃有余,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的任务都被完成的十分出色,工作之余更是创作起了小说。
出人意料的是,刘半农创作的《最后之舞蹈》等奢靡消遣趣味浓重的小说在大上海倒很是流行,作家头衔不请自来的带在了刘半农的身上。
【 北大|刘半农,一个初中毕业的北大教授】
北大|刘半农,一个初中毕业的北大教授
文章图片
北大入职后,刘半农更是凭借个人才能当上了《新青年》的主编,然而事情进展的却并不顺利。他一个“初中毕业的”去约稿,常遭到闭门羹,对刘半农不买账的学者仍大有人在,有时甚至得同事钱玄同出面才可约到稿件。
刘半农日后赴欧留学的决定恐怕与这时所受到的刺激也有所联系。
获得了蔡元培的支持,刘半农有了公费留学欧洲的资格,这段留学时光对刘半农的影响很是深重,也正是在此段时间内,刘半农发明了白话文中最常用的“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