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斯·格丽克|2020年诺奖得主揭晓,她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在文化媒体、出版圈和文学爱好者连续几天的猜想、八卦之后 , 诺贝尔文学奖姗姗来迟 , 结果赔率榜上的大热选手阿特伍德、米兰·昆德拉以及万年长跑选手村上春树都遗憾出局 , 一些言之凿凿花落亚非拉作家的断言也落空 , 获奖的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 美国女诗人露易斯·格丽克(Louise Glück) 。
这可能是近年来最为冷门的诺奖得主了 。 而且 , 在2016年颁奖给鲍勃·迪伦之后 , 时隔短短四年又颁给一位美国诗人 , 给人以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感觉 , 打破了大家默认的“地区轮转”原则 。
和往年一样 ,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 , 一年一度的诺奖又是“彩票开奖”时刻 , 今年“中奖”的世纪文景已经是连续两年蝉联了(去年是彼得·汉德克) , 难怪微博上有人调侃:这边建议世纪文景的编辑直接转行买彩票 , 应该能一步到位实现财富自由(大雾
去年押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后浪文学编辑朱岳在豆瓣上恭喜文景 , 表示:坚持文学价值投资才是正道 。 微博用户@鹿鸣之什 也有同感:2016年世纪文景引进路易丝格里克的两本诗集 , 想必小众又小众 , 格丽克的名字也从未出现在赔率榜单上 。 和去年获奖的彼得汉德克一样 , 引进作家获得一个个诺奖 , 是对世纪文景这些年深耕优秀世界文学作品的回报 。
早在2016年 , 世纪文景就引进了Louise Glück的两本诗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 在代译序中 , 译者柳向阳表示:格丽克写作五十年 , 诗集十一册 , 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 , 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 , 换句话说 , 她的诗歌极具私人性 , 却又备受公众喜爱 。 罗伯特海斯曾称誉格丽克是“当今写作者中 , 最纯粹、最有成就感的抒情诗人之一” 。
对于译者来说 , 最初读到格丽克的第一感受 , “是震惊 , 仅仅两行 , 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我要告诉你 , 每天人都在死亡 。 而这只是个开头 。 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 , 扎在心上 。 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 , 而死亡居于核心 。 ”
豆瓣用户路德维希.de如此评价她的诗:格丽克的诗有种果实般的缄默:那种通透如桃子又凝实如矿石的感觉 。 它们是爱与记忆的日课经 , 在期待和怀旧的中途 , 在封闭和敞开的分界 。 “泥土 不能占有 只能经历” , 她的诗也是如此 。
而诺奖的授奖词也提炼出了她作品中最核心的动人特质:格丽克的作品以力求清晰著称 , 童年和家庭生活、人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情感 , 一直是她诗作的中心主题 。
和往年一样 , 在结果揭晓的短短10分钟之内 , 这两部诗集在电商平台全部售罄 。 这时候就显示出电子书的优势来了 , 在微信读书、豆瓣阅读等平台 , 你可以第一时间领略这位新晋诺奖得主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