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4岁的梁攀龙扒飞机,高寒缺氧飞1.5小时,法院该怎么判
扒飞机 , 这一行为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 但做过的人确实不少 。 比如说八月中旬 , 由于时局的变化 , 大量民众涌入喀布尔国际机场准备逃离 。 现场拥挤不堪 , 成堆的人挤在廊桥上 , 没有上去的人试图从地面向廊桥爬去 。 还有的人竟扒着飞机 , 似乎拼死爬上飞机 , 便有活下去的希望 。 那么扒飞机这样高危险的动作 , 真的有活着的可能吗?
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 , 2004年 , 中国一位14岁的少年就曾扒飞机越万米高空活了下来 。 他便是梁攀龙 , 1990年5月出生的湖南怀化人 , 因在昆明机场扒飞机名震全国 。 2004年11月11日 , 梁攀龙与路上相遇的束某结伴 , 仗着身量小从昆明国际机场围栏的缝隙挤了进去 。 在草坪上玩了一会 , 又睡了一觉 , 醒来发现不远处停着一架飞机 。
文章图片
两个顽皮的少年 , 丝毫没有危险意识 , 生出爬上去玩玩的想法 。 但飞机的舱门有三四米高 , 他们不可能爬得上去 , 等有人来还可能被抓回去 。 便绕去起落架 , 顺着爬去起落架舱 , 藏了进去 。 这是一架昆明飞往重庆的航班 , 梁攀龙与束某虽然不知道 , 却还是紧张又兴奋地等待着飞行时刻 。
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危险和恐怖 , 实际上来说 , 扒飞机的死亡率颇高 。 首先飞机的飞行是 , 在跑道上一直加速 , 再轻轻一抖升空 。 就是这么一抖可能直接把扒飞机的人抖下来 , 被抖下来的人会先飞一会儿 , 但最终还是会向地面坠落 。 束某很不幸的成为被抖下来的一员 , 根据梁攀龙的回忆:飞机起飞时 , 他跟束某分别坐在起降舱的两边 。
文章图片
自己死死抓住了轮子上端的一截金属杆 , 束某什么也没抓住 , 一眨眼的功夫便不见了 。 梁攀龙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 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 心里不由害怕 。 不过相对来说 , 他是幸运的 , 躲过了飞机升空 , 又因为身材瘦小没被收回的起落架压死在舱内 。 当然扒飞机危险的并不止在于起飞和收回起落架 , 这一行为 , 一直到降落的那一刻才能说是真正安全了 。
文章图片
【2004年,14岁的梁攀龙扒飞机,高寒缺氧飞1.5小时,法院该怎么判】漫长的飞行时光中 , 还得熬过氧含量降低和低温带来的不适 , 要知道起落架舱虽不是完全暴露在舱内 。 却也差不了太多 , 人很快会失去意识、休克乃至死亡 , 就算这个时候还活着 。 可一旦体力不支那就会在降落时滑出 , 同样落得个摔得面目全非的下场 , 所以“扒机者”能活下来的真的寥寥无几 。
万幸梁攀龙当时是正处在叛逆期的少年 , 意志力达到顶峰 , 这架飞机的飞行时间也并不长 。 1.5小时后 , 飞机抵达重庆 , 开始下降 。 由于长期的意识恍惚 , 在起落舱舱门被打开的一瞬间 , 他没有防备的被甩了出去 。 得亏他反应快 , 立马顺着金属架往上爬 , 硬是爬回了起落舱 。 若是当时反应稍微慢些 , 或者体力透支 , 那他很可能落得跟束某一样的下场 。
文章图片
这一过程中 , 梁攀龙的一件衣服挂在了轮胎架上 , 重庆机场的工作人员根据这件衣服找到了蜷缩在起降舱内的梁攀龙 。 及时将他送去医院 , 保住了一命 , 但受扒飞机这件事的影响 。 此后几年中 , 梁攀龙的听力与视力还是受到了影响 , 多年的治疗后才得以恢复 。 那么梁攀龙到底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行为?
他自称家庭破碎 , 饿得没办法才出走 , 事实上梁攀龙的父母感情很好 。 育有两个儿子 , 父母对于年幼的孩子总是格外疼爱 , 梁家对梁攀龙这个幼子那是没话说 。 他喜欢美术 , 即使家庭情况不好也要送他去学 , 他喜欢小动物 , 那就买鹦鹉和小狗回家养着 。 起初梁攀龙还比较听话 , 然而2002年之后 , 梁攀龙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 。
文章图片
又迷上网络虚拟世界、游戏 , 时常溜出去泡网吧 , 一待就是几天几夜 。 越来越叛逆 , 不满足于安详幸福的现状 , 一心向往流浪各处 。 觉得这样是无忧无虑 , 早在扒飞机事件前 , 便曾有过两次离家出走 。 2004年3月 , 第一次去张家界玩了一个星期 , 9月跑去贵阳 。 腿被撞伤 , 也不肯说出家里 , 家人靠着报纸才找到 。
- 冷空气,气温|12月的开篇全省放晴,冷空气余威尚存
- 桥西区|桥西区关于紧急寻找次密切接触者同空间人员的公告
- 接触者|化德县关于急寻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公告
- 北极和南极——地球上未被开发过的“宝库”
- 哈维尔穿越是真是假,真有平行空间吗?2027年的人类都消失了?
- 10条关于大白鲨的冷知识,幼鲨在母亲子宫里就开始互相残杀
- 格陵兰岛出现强降雨,雨量相当于500个西湖,什么原因导致的?
- 入殓师:因为被尊重而成为人
- 20多张显示世界仍然充满谜语的图片
- 夫妻俩淘来一块石板当咖啡桌用了半辈子,竟是罗马帝国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