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资本年内78只基金全部亏损皆超10% 34只跌超18%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采访人员康博)今年A股市场的两极分化行情让不少私募机构亏损严重 , 但相比一些著名网红私募基金经理的亏损 ,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和资本)无论在亏损幅度还是亏损基金数量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
根据采访人员了解 , 该公司近期有公开数据的私募基金共有78只 , 但是从今年内的业绩表现看 , 这些基金全部遭遇亏损 , 更甚的是 , 亏损幅度全都超过了10% 。 根据第三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 在78只基金中 , 亏损超过15%的多达66只 , 亏损超过18%的有34只 , 成立于今年初的汉和资本129期、汉和资本-盛世113期亏损最为严重 , 这2只基金的净值截止日均为9月17日 , 亏损幅度分别为21.34%和20.57% , 这也是该公司旗下年内仅有的2只亏损超过20%的基金 。
汉和资本129期成立于今年2月8日 , 可惜还没有享受过多少盈利 , 就从2月26日开始出现亏损 , 而后一路震荡下跌 , 其最大回撤也正是9月17日 , 截至当天的累计单位净值为0.7866元 。
汉和资本年内78只基金全部亏损皆超10% 34只跌超18%
文章图片
汉和资本129期收益走势图
汉和资本-盛世113期与之情况类似 , 该基金成立于1月29日 , 在年初A股普涨行情中净值上涨到2月19日的1.0276元 , 但此后就持续亏损 , 到9月17日最新净值披露日时 , 该基金的最大回撤为23.69% 。
汉和资本年内78只基金全部亏损皆超10% 34只跌超18%
文章图片
汉和资本-盛世113期动态回撤
今年成立的新基金表现不佳 , 而老基金在今年里的表现也同样如此 。 比如 , 汉和资本策远73期、汉和资本策远75期这2只基金都成立于2020年8月21日 , 而截止到今年9月17日 , 其年内亏损分别为19.69%、19.68% , 今年净值的大幅下跌也造成了2只基金累计收益率出现6.43%和6.74%的亏损 , 单位净值也分别跌至0.9357元和0.9326元 。
汉和资本11期、汉和资本31期、汉和资本金选21期分别成立于2018年和2019年 , 今年也都下跌了19.63%、19.58% 。 19.47% 。 但由于成立时间较早 , 所以累计收益率依然可观 。
根据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了解 , 汉和资本的核心人物是罗晓春 , 其也是汉和资本的创始人 , 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及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 , 曾任职于中金公司有限公司及招商证券 。
罗晓春2013年创立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目前公司旗下的基金主要由其负责投资管理 , 此外还有一位投资经理 , 名叫郝唯一 。 资料显示 , 郝唯一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投资学专业 , 曾就职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 担任信用评级分析师一职 。 于2013年7月加入汉和资本 , 现任公司投研部研究总监 , 同时负责生物医药、动物保健、房地产、建筑材料等行业的研究工作 。
根据投资人介绍 , 汉和资本的特点是“超长期价值投资”、“3年封闭期”、“零管理费” 。 该公司在2013年发行的汉和资本1期曾经整整18个月跑输指数 。 直到2017年 , 凭借着对超长期价值投资的信仰与坚持 , 面对结构性牛市下短期扩张的机会 , 罗晓春选择修改产品设计 , 将原先的锁定期为1年的老产品全部封闭 , 在行业内率先发行三年锁定期产品 。 截止到今年9月17日 , 汉和资本1期的累计收益率为355.38% , 然而在今年内该基金仍然下跌了15.24% 。
罗晓春坚信个股内在价值的确定性在长期强于对市场短期行为的择时 。 而选股不如说是在“选人” , 他最注重的“确定性”来自于“必须优秀的管理层” 。 罗晓春从不将行业好坏作为评判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标准 , “有一种企业我们取名叫‘沙漠之花’ , 就是在日渐萎缩淘汰的行业 , 它可能做的比竞争对手好一点 , 能够迅速提高市占率 , 从而兑现出巨大的价值 。 ”
罗晓春还曾在采访中表示:“汉和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 , 既然投资的本质就是投企业 , 汉和当然要投资那些跟我们价值观一致的上市公司 , 最终也大概率能够验证这些重仓企业是最优质的、最具有可持续性的 , 成长潜力巨大的企业 。 ”
汉和资本的投资思路是通过长期陪伴企业成长获得收益 , 抛弃PE、PB、PS这些量化指标不谈 , 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在研究这个生意值多少钱 。 这个出发点过去不会变、现在不会变 , 将来可能也不会变 。 但是汉和作为一家投资机构 , 知识结构需要进化 , 因为很多业务模式10年前是没有的 。
罗晓春表示 , 知识的更新迭代非常重要 , 从长周期看 , 食品饮料行业 , 确实是一个好行业 , 但是其他行业同样也有很多机会 。 新经济企业在崛起 , 新的商业模式在崛起 , 即使老的商业模式 , 内部的产品力也在此消彼长 , 有的产品也在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