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持续“进化”,天才才能“涌现”


想法持续“进化”,天才才能“涌现”
文章图片
想法持续“进化”,天才才能“涌现”
文章图片
来源;湛庐文化
想法持续“进化”,天才才能“涌现”】心理学家迪安·西蒙顿认为:
人类的创造力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缩影 , 只不过这种进化不是在大自然中 , 而是在人类的思维当中源源不断地逐渐推进的 。
这个想法并不新鲜 。
实际上 , 它比毕加索的画要古老得多 , 甚至可以说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要古老 。
1855年 , 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之前 , 苏格兰心理学家、哲学家亚历山大·贝恩就十分信奉这一点 。 他指出 , 试错对创造力至关重要 。
在贝恩之后 , 过了25年 ,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这样描述了创造的过程:

……似乎掉进了一个沸腾的思想熔炉 , 那里到处都是‘哔啵哔啵’的冒泡声 , 所有东西都一会儿出现 , 一会儿消失 , 弥漫着扑朔迷离的气氛 。 在这里 , 所有常规、例行的东西都改变了 , 剩下的只有不可预知的法则 。
对他来说 , “能发现些什么 , 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的脑子里有多少随机的想法和猜测” 。
直到1960年 , 创造力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相似性才获得了认真的对待 。 当时 , 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在文章中引入了“盲变和选择性保留”这一术语 , 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 它的要旨在于:正如突变产生了遗传变异 , 人类同样在盲目地创造各种图像、文本、概念和想法 。
同时 , 也正如自然选择保留了一些生物体 , 并将其他的抛弃掉一样 , 人类也保留了那些令人愉悦的、有用处的或仅仅是能看上眼的想法 , 就像毕加索在选择如何传达战争的恐怖时做的那样 。
想法持续“进化”,天才才能“涌现”
文章图片
毕加索:《格尔尼卡》
如果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视角来看待创造力 , 那么它也会遇到与生物进化一样的巨大障碍:选择是短视的 , 而进行成功的创造所需要的远不止于此 。
我们很容易认同选择在达尔文式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 因为很显然我们会对想法做出抉择 。 相比之下 , “盲变”这部分则有些难以接受 。
我们其实并不能精确地描述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想法(不管其有用与否)是怎样产生的 , 这倒是有点儿像达尔文 , 他也不知道遗传变异是怎样产生的 。
将生物的变异和思想的变异放在一起比较是有道理的 , 但也可能会产生误导 。 幸好 , 不像达尔文对DNA一无所知 , 我们已经知道了产生新思想的终极物质基础——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的放电活动 。
神经元什么时候放电是完全随机和自发的 , 这是由于神经元有时会随机地释放神经递质 , 并刺激附近的其他神经元放电 。
想法持续“进化”,天才才能“涌现”
文章图片
归根结底 , 这些随机放电是由分子和原子中的热振动所引发的 , 而同样的热运动也是促进蛋白质折叠、催化化学反应 , 以及使晶体自组装等活动的根本原因 。 世界顶尖的神经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描述了这一过程:
自发激活这一概念并没有任何魔法……激活是神经细胞的自然物理属性 。 这些(神经活动中的)波动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一些神经元突触中的神经递质被随机释放所引起的……这种随机性由热噪声产生……以内部噪声开始 , 以自发性激活的结构性雪崩结束 , 整个过程与我们心中的想法和目标相对应 。 我们的“意识流” , 也就是那些组成心理世界并在脑中不断出现的文字和图片 , 其实源自我们一生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数以万亿计的突触中的随机峰电位 。
我们已经知道了新思想的源头和随机性 , 而我们还不知道的是 , 一个(或者一万亿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是怎样被转化为新思想的 。 那些研究DNA突变的遗传学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 这或许会让研究这类问题的神经科学家欣慰一些 。
每当一个DNA突变催生一种新毛色的老鼠、一只翅膀残缺的苍蝇、一棵叶子变大的植物时 , 遗传学家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找出DNA突变是怎样导致了新的表现型的 。
任何一个基因都会与成千上万的其他基因协同作用 , 而要理顺它们与表现型的关系 , 仍然困难重重 。
同理 , 要理顺神经元如何产生意识也简单不到哪儿去 。 人们对达尔文式的创造过程产生抗拒源于一种常见的误解:盲目的或者随机的变异往往意味着从零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