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转化率只有10%,靠什么唤醒沉睡的火山

9月4日 , 由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主办 , 健闻传媒联合主办的“医工转化 , 实现共赢”——第十一期生命健康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研讨会在浙江绍兴举行 。
医工转化 , 指的是将医学知识和经验与工程技术进行结合 , 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全新的医疗产品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 诸如哈佛、斯坦福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开始投入巨资开展医工转化的研究 。 数十年来 , 全球的医工转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 。
但从国内的情况来看 , 医工转化仍然面临许多现实障碍 , 大批来自医院的科研成果像一座座沉睡的火山 , 沉默却蕴含巨大能量 。 激活这些火山 , 不仅能够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获益 , 也能推动医疗产业快速向前发展 。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 , 来自政府部门、三甲医院、行业协会以及投资机构的多位嘉宾代表就“如何加快推进医工转化”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
医工转化 , 正当其时
中国的医工结合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 随着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的工程专业与独立设置的医科类院校合并 , 大批重点高校先后建立了以医工转化为特征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 这也是医工转化首次在中国获得实践 。
1984年12月 , 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院士就曾公开表示 , 医工结合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他谈到 , “我认为 , 临床医生要知道医疗器械设计制作中的一些特点 , 而制造器械的同志也应了解临床的实际需要……工厂有积极性地去开拓新产品 , 医生有积极性去改进医疗器械 , 两个积极性可促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 因此两方面都要为此贡献力量 。 ”
三十多年后 , 医工转化的概念早已从临床专家的认知层面跃升到了国家的顶层设计 。 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 , 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 , 第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第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 , 第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 第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这是国家首次把科技创新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结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而这两者的结合之一就是医工转化 。
另一项重要的政策也在向从业者们提示着医工转化的重要性 。 今年6月 , 国办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提出公立医院必须走出一味追求病床扩张、诊疗规模扩张的老路 , 驶入依靠科研产出、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 这也被业界解读为公立医院即将释放医工转化潜能的前兆 。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欧阳晨曦对此深有感触 。 十多年前 , 当他以血管外科临床医生的身份去尝试医工转化时 , 他还只是一名孤独的战士 , 自学、碰壁、不被同行理解 。 但如今 , 他每天都会接到来自临床医生的电话 , 和他谈想法 , 聊创意 。
医工转化率只有10%,靠什么唤醒沉睡的火山
文章图片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欧阳晨曦
“今年上半年 , 我和院长说 , 我可以一年转让10个专利 , 院长不相信 。 但现在才半年多了一点 , 阜外医院已经转让了10个了 , 资金接近5000万 , 你会发现 , 医工转化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潮流 , 大家的积极性已经起来了 。 ”
成果的鉴定会 , 就像是成果的葬礼
欧阳晨曦的判断得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的应证 。 通过视频形式在线参会的朱同玉说 , 以他所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例 , 近两年的专利数量就达到了一千二百多项 , 医生们的钻研热情十分高涨 。 但与此同时 , 另一个问题也浮出了水面——专利的转化率并不高 。
“我们的成果非常多 , 现在等待转化的专利大概有一千八百多项 。 我们医口有两千多个博导 , 一万多名研究生 , 这么大体量的研究队伍 , 这么多专利 , 每年实现收入有多少呢?一到两个亿 , 这和我们的体量是完全不相符的 。 ”
朱同玉说 , 他做过统计 , 国内医学院校的专利转化率大概在10%左右 , 高一点的像中山医院可以接近20% , 但这和国外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 曾经有一位行业内的企业家告诉他 , 在中国 , 科研成果的鉴定会就像是一场葬礼 , 很多成果鉴定完以后就被束之高阁了 , 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才会有人问津 。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 。
比如说制度设计 。 在国内 , 大部分手握医学科研成果的都是高等院校和公立医院 , 属于事业单位 。 当事业单位要把科研成果拿出去转化的时候 , 就会面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问题 , 首先是这个成果的价值谁来评定 , 是否合理;其次就是换回的资金 , 多少进入科研人员自己的口袋 , 多少再回到单位的账上 。 这些事不是说做不了 , 而是很花精力 , 同时还要承担廉政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