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不能只看分数不看人 育人是最重要的使命

  我觉得教学是一件压力感和幸福感并存的事情 。 学生的成长总是令老师觉得非常快慰 。

  比如上学期我开设的《数论专题》课程 , 有20多个学生上课 , 本科和研究生大概各占一半 。 这是一门有相当深度的课程 , 期末考试是开卷考试 , 我给了学生们几个问题 , 要求他们在24个小时内给出解答 。 答卷质量普遍很高 , 包括本科生的答卷 , 甚至有些超出我的预期 。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学生 , 很多是各类数学竞赛的优胜者 , 有些学生甚至可以称的上是天赋异禀 。 在这里 , 传统上对学术感兴趣的优秀本科生都会以研究生的知识水平来要求自己 , 基本上所有的研究生课程都向本科生开放 , 这也是北大数学拔尖计划赖以成功的基础 。

  优秀的学生通常都很犀利、较真儿 , 有时在课堂上会指出我的错误 , 或者挑战我的观点 。

  曾经有一个学生 , 大一就选修了我的研究生课 , 在课堂上表现非常好 , 不光能跟上课堂的进度 , 甚至能指出我推导的失误 。

  虽然被当面质疑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愉悦的体验 , 但我一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 这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辨精神与独立性 , 对自己也是很好的鞭策 。 现在这个学生在和我做本科生的科研 , 我介绍他阅读最前沿的文章 。

  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 也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 但值得反思的是 , 我们可能也存在一种重视眼和耳 , 而轻视嘴和手的倾向 。 这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说法 , 背后的意思是 ,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 重视学生的“输入” , 学生作为被动地接收一方 , 用眼睛看 , 用耳朵听 , 而相对忽视了对他们“输出”能力的培养 , 也就是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并且能够清晰地向他人描述问题 , 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输出”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终极途径 , 也是将我们的学习成果与他人、与客观世界连接起来的唯一通道 。 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充分练习了“输出”的人 , 在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将更加顺利 , 更占有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