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文章图片
作者|金玙璠
编辑|魏佳
三四十块一杯的喜茶、奈雪的茶 , 四十块一碗的和府捞面、近百元一盒的钟薛高……有消费者调侃 , 现在的新消费品牌不但多到用户都不够分了 , 价格还越卖越贵 。
"很疑惑XXX为什么这么贵?"在社交平台上 , 网友们发出类似的灵魂拷问 。 "为什么一些没见过的新品牌价格贵得离谱 , 而过去常买的品牌不见了?"在楼下的便利店里 , 消费者宋原也发出类似感慨 。 "这可能就是新消费吧 , 我没跟上的消费升级 。 "她苦笑道 。
新消费的火热大众有目共睹 , 但我们可选择的价格带反而更少了?这届新消费 , 贵到让消费者吃不起了?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发文称 , 进入消费升级阶段 , 市场、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 , 的确给了品牌"做贵"的机会 。 但他也表示消费品行业的严重"内卷" , 让"做贵"成为必然趋势之一 。
某酒水品牌创始人白群表示 , 现在中国市场成长出来一些定价高 , 包括溢价高的品牌 , 证明国货崛起了 。 但如果新消费赛道的"内卷"是卷掉了一些平价甚至低价品牌 , 他并不看好这一趋势 。
新消费品为什么越卖越贵?是消费升级下的"圈套" , 还是内卷下的逼不得已?
从已经上市的代表品牌来看 , 这些新贵品牌过得并不舒服 。 那为什么越是你嫌贵的品牌 , 越是不愁融资 , 甚至估值已经贵到"吓退"了很多投资人?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文章图片
看了一圈"新消费品牌" , 宋原下了个简单的结论:"贵"是其中要义 。
同样是无糖气泡水 , 零度、健怡这么多年也没超过3块钱 , 元气森林一出生就站上5块钱档位 。 就因为赤藓糖醇比阿斯巴甜高级?还是因为它"0糖0脂0卡"的概念更动人?
小时候的泡面是两块钱一包、五块钱一桶 , 拉面说直接卖到将近20元一盒 。 同样一杯鲜果茶 , 沪上阿姨17元、本宫的茶14元 , 但喜茶、奈雪就能卖到三四十 。
在你印象里 , 吃一碗面要花多少钱?在陈香贵、马记永的面馆 , 一碗兰州牛肉面卖26元 , 在遇见小面店 , 有十多元的平价面 , 但30元以上的面居多 。 和它们比 , 和府捞面更勇敢 , 酸汤雪花肥牛面38元一碗 , 番茄汤猪软骨面39元一碗 。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文章图片
图源/大众点评
当然 , 它们都带来了新故事 。 例如 ,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说:"全中国做饮料的 , 我们家是唯一的一家 , 瓶里的水比瓶子贵的 。 "喜茶、奈雪的茶宣称用现制茶代替了茶粉、用鲜奶代替了糖和奶精、用新鲜水果代替了罐头 , 和府捞面讲出了"书房养生面"的故事 。
宋原特意去尝了一碗和府捞面 , "整体感觉和市面上15元一碗的面差不多 , 想不明白为什么‘吃面看书’的故事能这么值钱 。 吃面看书 , 油会溅到书上啊!"
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钟薛高能卖到66元一根 。 她还算了一笔账:买一根钟薛高的钱 , 可以买6根梦龙/10盒八喜/12支可爱多/36根小布丁 , 不香吗?
这些新品牌 , 凭什么能卖这么贵?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做过一项分析 , 中国消费市场是一个宝塔式的分层化结构 , 头部20%的人群虽然数量较少 , 但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是底部20%人群的11倍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宝塔顶端20%甚至40%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
换言之 , 就是有一批人不想再吃五毛钱的小布丁、不想再喝成本两块钱的奶茶 。 在不少专家看来 , 消费市场正在被细分需求切割、分层 , 一些群体未被满足的需求 , 代表的是中国消费品行业的"掘金区" 。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破除消费行业困局 , 秘诀是"做贵"?》一文中表示 , 进入消费升级阶段 , 市场、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 , 给了品牌"做贵"的机会;而消费品行业的严重"内卷" , 也让"做贵"成为必然趋势之一 。
过去也出现过"钟薛高" , 只是"死掉"的居多 。 "过去 , 即便快消品想卖贵 , 也‘基本卖不动’ 。 因为已有的渠道承载不了 , 找不到宝塔顶部20%的消费人群 。 "鲍跃忠对开菠萝财经表示 。
元璟资本副总裁陈默默也表示 , 以前定价高的结果可能是渠道的接受程度有限 。 在传统大众零售渠道内同一品类的产品往往定价越贵 , 转化率越低 。 除非佣金很高 , 否则渠道端没有动力推一个转化率比较低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