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央视点赞的临期食品,到底值不值得做?( 二 )


■管理问题
有零售行业分析人士指出 , 小规模的临期食品售卖店会存在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 在缺乏足够稳定进货渠道情况下 , 商家往往只能有什么卖什么 。 临期食品进货往往也有多单品、多批次的特点 , 完全可能出现先收到临期两个月的食品上架了 , 过几天收到了临期1个月的产品 , 先进先出都难以实现 。 而一旦食品超过保质期就必须下架 。
■选品问题
通过需求端在各个商店的货架上表现来看 , 最先被拿空的 , 也往往是大牌的食品 。 但对很多商家而言 , 大品牌的临期商品 , 对它们而言是用来“引流”的 , 并非所有特卖食品都能迅速得到认可 。
■品质问题
当这条赛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玩家 , 也把市场固有的问题显露出来并放大了 。 最显见的一个问题 , 是临期食品品质参差不齐 , 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
上海警方曾破获一起贩卖过期零售食品的案件 , 超过4500箱已经过期的进口零售食品被重新包装 , 准备流入市场 , 涉案金额上百万元 。 另外 , 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临期食品引流实则主要售卖非临期食品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
在临期品市场 , 货源是核心命脉 , 决定着你的利润是多还是少 , 而一般能直接从厂家采购拿货的 , 都是大经销商 。 大多数的临期食品商户 , 还没有稳定的拿货来源;他们拿到的货 , 可能是多种渠道“拼凑”而来 。
不稳定的货源 , 让商户们拿货的价格出现了差异 。 临期食品的价格非标准化 , 往往是“千店千价” , 这既取决于商户们对上游的议价能力 , 也常常根据市场行情浮动 。 一位临期食品商家解释称 , 他们在定价方面会参考美团、饿了么等O2O平台的商品价格 , 同时对比京东、淘宝、拼多多平台的价格 , 以此确立定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 根据品牌级别、保质期长短等多维度调整价格 。
同时 , 行业人士也提到 , 销售临期折扣商品的店面 , 产品种类、门店经营模式都大致相似 , 并没有体现出差异化来 。 这也意味着 , 临期食品虽然火了 , 但它并不是个“躺赢”的生意 。 能赚到多少钱 , 还要靠各商家自己“各显神通” 。
因此 , 临期品究竟是下一个风口 , 还是镰刀 , 还要打一个问号……
连央视点赞的临期食品,到底值不值得做?】来自:纳食、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