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型选手”世茂的底气( 二 )


充裕的现金流和低成本融资 , 带给了世茂在行业调整期大手笔分红的底气 。 今年上半年 , 世茂宣派中期股息为每股0.7港元 , 同比增长16.7% 。 自2006年上市以来 , 世茂已连续16年坚持派息 , 累计派息377亿港元 。
多元获取土地确保利润增长
2021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持续升级 , “三道红线”、集中供地、40%投销比限制等政策相继落地 , 使得房企在融资、销售、土地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大加剧 。 基于复杂的行业环境 , 2021年初 , 世茂管理层曾表态“拿高价地是不可能的” , 表示将“控节奏、降成本” 。
今年以来 , 曾经的“并购王”世茂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画风 , 上半年新增301万平方米土地储备 , 与上半年去化的86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相去甚远 。
对此 , 世茂在公告中解释称 , 受“两集中”供地政策影响 , 全国住宅用地供需规模下降 , 热点城市土地竞争激烈 , 地价居高不下 。
今年上半年 , 国内开展第一批集中供地 , 一二线核心城市土地出现明显溢价 , 房企的利润空间受到空前挤压 。 因此 , 在今年首轮22城集中供地中 , 世茂在多个热点城市并未拿地 。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在业绩会上更是直言“没有必要拍一块赔本的地” 。
世茂放缓拿地的原因并非不参与 , 而是地价太贵 , 难以匹配自身的投资模型 。 世茂长期以来的利润增幅 , 依靠的是售价与土地楼面价的剪刀差 。 今年上半年世茂销售均价为17746元 , 平均土地成本5554元 。 相比上年度 , 世茂销售均价没有明显涨幅 , 但截至上半年土储成本上涨366元 。
因此 , 面对过热的土拍市场 , 世茂上半年宁可“不拿”也不能“错拿” , 依然坚持要求净利润率达到约8-10%、毛利率约25%才投入 。
值得注意的是 , 世茂手中可供开发的土地依旧充足 。 得益于过去三年通过并购逆势抄底 , 世茂的“粮仓”依旧殷实 。 截至六月末 , 世茂权益前土地储备约7283万平方米 , 货值约11800亿元 , 其中一二线及强三四线城市货值占比达91% , 核心城市群储备充裕 。 在上半年少拿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3-4年的销售 。
这种高度的自控力和长期以来的积累 , 让世茂可以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时主动避让 , 等待一个更好的窗口期 。
比如世茂正在加大多元化纳储 , 来降低土地成本 。 今年上半年 , 世茂获取3个TOD项目 。 另外通过合作 , 世茂期内也拿了超过200亿权益的土地 。 目前 , 世茂拥有10个TOD项目 , 许世坛透露 , 未来会在TOD地块加大投入 。
此外 , 世茂还拥有超过千亿货值的旧改项目 , 由于确权和转化需要时间 , 世茂并没有统计在土地储备内 。
多航道齐头并进大飞机战略已经起航
企业的长期安全不仅要看现在有什么 , 还要看以后能有什么 , 也就是“发展性” 。
最近两年 , 世茂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2020年提出的“大飞机战略”上 。 即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主体”;以商业运营、酒店经营、物业管理为“双翼”;以高科技、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投资为“尾翼” 。
今年上半年 , 世茂在保证地产主业稳健增长的同时 , 其余非房业务也有了明显增长 。 非房开收入66亿元 , 大幅增长128%;全年预计非房开收入超150亿 , 实现74%的增长 , 三年内计划非房业务收入在总收入占比达到20%以上 。
2020年世茂服务成功上市 , 上半年实现营收42.34亿 , 归母净利润5.78亿 , 分别实现171%和136%的同比增长 。 截至六月末 , 世茂服务在管面积达1.75亿方 , 同比大增104.2% , 其中来自第三方的管理面积占比已经接近七成 。 由此可见 , 世茂服务已经不再是依附于世茂集团的业务分支 , 而是托起地产主业、独立发展的大飞机“机翼” 。 根据规划 , 到2023年 , 世茂服务要迈入物业管理行业头部梯队 。
世茂大飞机战略的另外一侧“机翼”也表现出长足的增长动力 。
作为A股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上市公司 , 世茂股份今年上半年的营收突破百亿 , 达到119亿元 , 同比增长30% 。 未来几年 , 随着多个商业和写字楼项目入市 , 以及轻资产模式的持续推进 , 世茂股份“地产开发与销售+商业经营与管理”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会进一步显现 。
在酒店运营方面 , 世茂酒店上半年实现营收11.9亿元 , 同比增长141% 。 截至六月末 , 世茂旗下在营及筹建国际品牌酒店达到27家 , 自主品牌酒店136家 , 客房总数量突破32000间 , 年接待客流超660万 , 持续加强世茂“轻重并举”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