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30期 总第465期202108.|大行理财子迎估值监管变革!

2021年第230期总第465期
2021年第230期总第465期202108.|大行理财子迎估值监管变革!】2021
08.26
此篇主题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最新监管变化 。
银行理财子公司是资管新规的“产物” , 代表着银行理财未来的发展方向 。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 , 推动了银行理财“四去旧”与“两立新”两条腿走路 。
2021年第230期   总第465期202108.|大行理财子迎估值监管变革!
文章图片
趋势:“四去旧”与“两立新”
“四去旧”分别是去通道、去嵌套、去“资金池”、去刚兑 。
去通道方面 , 银行理财投向信托、券商资管、基金的资金规模下降 , 理财产品持有各类资管产品规模大幅缩水 。 截至6月底存续余额2718.80亿元 , 同比下降62.78% , 同业理财规模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不足2% 。
去刚兑方面 , 保本理财清退显著 。 资管新规发布前 , 保本理财占全部理财产品的30% , 过去三年间保本理财产品压降幅度超过90% 。 截至6月底存续余额0.15万亿元 , 同比减少90.68% 。
“两立新”分别是理财产品净值化、标准化 。
净值化方面 , 净值型产品占比提高 。 截至2021年6月底 , 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 , 占比近八成 , 同比提高23.90个百分点 。
资金投向方面 , 更趋向标准化资产 。 截至2021年6月末 , 银行理财投向债券类资产19.29万亿元 , 占比67.28% , 较三年前提高逾20个百分点;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3.75万亿元 , 占比13.08% , 比三年前下降近4个百分点 。
为何再出监管新变革?
2021年上半年 , 监管部门在资管新规确立的行业顶层管理框架下 , 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补充与细化的银行理财监管制度 , 先后出台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最近风云突变!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做出指导 , 又进行两项重要安排:
一是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 , 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
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 , 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 , 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 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 。 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 , 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
2021年第230期   总第465期202108.|大行理财子迎估值监管变革!
文章图片
为何突然出台两大变革?
这与银行理财估值的细则不明确 , 部分净值化产品存在“伪净值”有密切关系 。 目前 , 各家机构底层资产估值规则还存在差异 , 部分机构过度使用成本法估值 , 所发行的净值型产品还未真实、及时反映底层资产波动 。 越是真正向净值化转型的机构 , 客户流失越多 , 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因此 , 多数理财产品到期瞄准业绩比较基准 , 还未实现真正的打破刚兑 。
在此背景下 , “资金池”有死灰复燃之势 。 部分信托公司可以帮助理财产品
调节收益 , 只不过从银行内部挪到了外部 , 还套上了“马甲” 。 监管部门近期在多家理财子公司现场检查 , 新监管变革就是针对这一趋势 。
截至今年六月末 , 6家大行(集团口径 , 含理财公司)管理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9万多亿 。 这两条新规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条影响较小
第一条主要是明确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开类产品要在2021年末以后不再存续和新发 。 在2018年7月的资管新规“补丁”规定中 , 符合规定的部分定开类产品获许在资管新规过渡期以内 , 继续按照摊余成本法计量 。
因为这类产品收益率稳定 , 所以曾经一度成为银行延续理财规模的利器 。 但是随着理财产品向净值化发展 , 纯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开类产品规模正在逐步收缩 。 到2021年半年末 , 非净值型产品占理财的比例不过2成左右 。
第二条削弱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
从去年开始 , 少数银行理财逐步发展出新的绕道模式来稳定理财收益 。 通过多个理财产品投资于同一信托计划形成“体外资产池” 。 信托计划主要投资于采用成本法计价的资产如私募债、PPN等等 。 不同理财产品还可以通过资产池调节收益 。 这样使银行理财的净值波动大幅降低 。
这次新规一方面限制了“新增” , 要求从9月1日以后新增投资资产优先使用市值法计量 。 另一方面还管住了“存量” , 要求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在10月底前完成整改 。 甚至增加了穿透要求 , “间接投资”相关资产也被纳入到监管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