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竭力“稳房价”,而不是学美、日两国主动刺破泡沫?

房子是老百姓生活居住的基本保障 , 关乎到国家百姓的生存稳定 ,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 往往不会依靠炒房走向成功 , 反而会帮助员工解决居住问题 , 格力集团老板董明珠就是企业家的榜样之一 , 让员工每人拥有一套房是她人生理想 , 目前第一批3000多套的员工房即将交付使用 , 后续还会建设更多的员工房供员工居住 , 在董明珠看来 , 当下员工的买房问题才是突出问题 , 解决员工的居住才能让员工安心工作 。
然而像董明珠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并不多 , 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家依靠炒房赚钱 ,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 中国千万净值的134万人中 , 有近20万人从事职业炒房工作 , 他们的房产投资占总资产的89%;此前WIND数据曾显示 , 截止到2018年6月26日 , A股上市公司中有46.23%的企业长期持有投资性房产 , 持有的房产市值价值近1万亿元 , 除此之外 , 还有全国各地的一些炒房团、商会、民间组织在从事炒房工作 , 近十年里 , 厦门、合肥、上海、深圳、南京、北京等城市房价涨幅超过200% , 可以说 , 炒房者对高房价的“贡献”功不可没 , 然而 , 在炒房歪风四起之下 , 中国为什么要竭力“稳房价” , 而不是学美国和日本去主动刺破泡沫呢?
中国为什么要竭力“稳房价”,而不是学美、日两国主动刺破泡沫?
文章图片
日本楼市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先来看看日本 , 在经历过长达8年的战争之后 , 日本将工业和基础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向 , 使得日本在战后短期内迅速成为了外向型经济体国家 , 依靠贸易占据亚洲、美国等进口国大半壁江山 , 在最辉煌的时期 , 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 , 上世纪80年代GDP规模曾达到美国70%以上 , 日本企业市值总额是美国的1.5倍 。
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 , 这对美国的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 制造业提升不起来 , 大量美国企业面临入不敷出局面 , 随后美国便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 实现美元贬值来解决巨额的财政赤字问题 , 于是 , 在1985年9月22日 , 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顺利地签下《广场协议》 , 此后的日元、德国马克等货币顺利升值上来 , 当时的日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平等合约” , 之所以会签《广场协议》 , 在当时的日本 , 日元升值确实能给人民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 比如可以让物价下降、提升本国居民的购买力、借此改善经济结构等 。
中国为什么要竭力“稳房价”,而不是学美、日两国主动刺破泡沫?
文章图片
然而事情并没预想那么顺利 , 伴随着日元升值 , 市场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 制造业成本增加 , 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外逃 , 产业发生转移 , 手里的钱更加值钱后 , 预示着有限的钱可以去其他国家购买更多的资产 , 所以在那个时期不少企业家并不看好日本国内的投资前景 , 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地都还有当年日本企业家的残影 , 这让日本的居民就有些难受了 , 虽然居民的钱也升值了 , 但是毕竟单个居民的资金有限 , 不可能轻易去国外投资 , 那么他们只能被迫去投资房产、土地、股市等 , 尤其是房产和土地 , 一度成为当年日本投资的首选 。
除此之外 , 日本的金融政策也成为楼市泡沫形成的主要推手 , 80年代初期到80年中后期 , 存款基准利率从9%下降到2.5% , 金融政策的引导方向本意是让居民投资创业增加经济流通 , 促进GDP增长 , 然而居民的钱却大量用于投资固定资产 , 最终导致房价不断膨胀 , 更关键的是 , 在出现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后 , 并没有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去扭转经济局势 , 到现在为止 , 日本在房地产方面仍然没有限购等政策 , 土地方面也没有设置经济指标 , 对待房子如同一个自由交易的商品一般 , 只是简单的规定了每年都需要收取的固都税(固定资产税1.4%和都市计划税0.3%) , 这成为日本楼市泡沫破灭的决定性因素 。
中国为什么要竭力“稳房价”,而不是学美、日两国主动刺破泡沫?
文章图片
美国楼市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中国为什么要竭力“稳房价”,而不是学美、日两国主动刺破泡沫?】准确地说 , 美国楼市泡沫的形成大部分由泛滥成灾的金融导致 。 一直以来 , 美国都是一个喜欢“玩”金融的国家 , 这跟自身的资本主义国情有关 , 最终形成次贷危机的悲剧 。
贷款利率方面 ,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3年的1%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5.25% , 老百姓的还贷成本逐年递增 , 直接影响到楼市购房人群减少、断供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