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8月14日晚上8时 , 河南邓州一座大桥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蜉蝣 , 在夜间四处飞舞 , 从远处看起来神似飞蛾 。 从相关视频可以看到 , 密密麻麻的蜉蝣几乎将整条道路“封锁” , 天空好像下起鹅毛大雪一般 , 很多过往的路人都表示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更诡异的是 , 这些飞虫在空中盘旋了十几分钟后便相继死去 , 地面上遍布一层尸体 。 消息一经传出 , 随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 , 各方众说纷纭 , 纷纷给出猜测 。 很多网友都倾向于认为这是大灾难的前兆 , 预示着大暴雨即将来临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这种现象在知情的居民看来早已见怪不怪了 , 当地以前就曾发生过类似的现象 , 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 。 经专家介绍 , 蜉蝣的大量聚集与所谓的“气象灾难”并无联系 , 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 , 在每年春秋季节都会发生 。
那么 , 蜉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呢?
在前日的“案发现场” , 蜉蝣因为大量聚集而不易观察 , 但只要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 , 单独一只蜉蝣的飞行姿态其实非常优雅 。 成年的蜉蝣双翅透明 , 体壁呈白色、淡黄色或者红褐色 , 腹部末端有2~3根终尾丝 , 飞行振动频率低 , 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图片
蜉蝣成体
蜉蝣的常见体长只有1~3公分 , 成年个体寿命奇短 , 自出水后生命仅有一天左右 , 用来交配繁殖的时间仅有短短几个小时 。 因此 , 蜉蝣自古就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 受到了国内文人墨客的反复咏叹 , 文献中也有多处记载 。 邓州的蜉蝣在聚集之后很快就死去 , 再次印证了古人的说法 。
说起蜉蝣 , 有一种独特的现象不得不提 , 那就是原变态 。 在整个生活史中 , 蜉蝣会先后经历卵、稚虫、亚成虫以及成虫四个阶段 , 其中最独特的阶段莫过于亚成虫期(各阶段见下图)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图片
在稚虫阶段 , 蜉蝣在水质清洁、溶氧量较高而且无化学污染的水体中生活 , 进一步羽化就形成了亚成虫 。 亚成虫和成虫在外观上非常相似 , 两者都可以在空中飞翔 , 但要想交尾产卵 , 亚成虫还需要再进行一次蜕皮 , 变成成虫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图片
前面已经提到 , 成虫的生活期很短 , 一般只有几个小时 , 只有少数种类能勉强活几天 。 这是因为成年的蜉蝣是不进食的 , 虽然其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 , 但上下颚已经高度退化 , 丧失了咀嚼能力 , 因此能量处于持续消耗状态 。 由于繁殖期间的运动极为活跃 , 一部分蜉蝣甚至没等到找到配偶就已经耗尽能量 , 为短暂的生命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 。
问题来了 , 蜉蝣为什么会大量聚集?
蜉蝣成虫的聚集往往规模巨大 , 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 在生态学上 , 这种现象被称为婚飞 ,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交配与繁殖 。 除了蜉蝣 , 我们所熟知的蚂蚁(红火蚁、白蚁等有翅成虫)、蝴蝶、摇蚊、石蛾等也都有这种现象 , 只不过规模有大有小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图片
长尾蜉蝣
甚至在海洋世界中 , 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 以沙蚕为例 。 沙蚕被称为“万能钓饵” , 是广大海钓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诱食饵料 。 在发育阶段 , 沙蚕栖息在海底的泥沙中以躲避天敌 , 在性成熟后 , 受到月光、水温等因素影响 , 雌雄沙蚕相继离开栖息地 , 浮在海面上产卵繁殖(称为“婚舞”现象) 。 届时 , 几只雄性沙蚕会围绕着一只雌性沙蚕做旋转运动 , 排卵放精结束后 , 雌雄沙蚕因精疲力竭、能量耗尽而死去 , 这和蜉蝣的繁殖颇为相似 。
河南邓州为何突现大量蜉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图片
青岛海滩聚集抓沙蚕的海钓爱好者
蜉蝣、蚂蚁、蝴蝶、沙蚕等生物在繁殖期大量聚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 , 大量聚集形成了规模效应 , 在遭遇天敌的捕食时能保留大部分繁殖群体 , 从整个种群的水平来看 , 有利于后代数量的补充 。
第二 , 婚飞行为能够显著提高昆虫的性兴奋程度 , 有利于释放信息素等化学信号 , 增加了雌雄配对的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