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黄金成交大降54%!兴业银行两度限制个人贵金属业务,全面收紧信号?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作者:兰烁
7月黄金成交大降54%!兴业银行两度限制个人贵金属业务,全面收紧信号?
文章图片
(来源:图虫创意)
从种种迹象来看 , 商业银行正全面收紧贵金属个人交易类业务 。
8月17日 , 兴业银行在官网公告 , 根据相关风险控制要求 , 将自2021年8月25日日终清算时起调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白银延期交收合约个人客户交易保证金率 。
具体来看 , 将Au(T+D)(黄金延期)、mAu(T+D)(mini黄金延期)、Au(T+N1)(黄金单月延期)和Au(T+N2)(黄金双月延期)合约的交易保证金率从16.5%调整为17% , Ag(T+D)(白银延期)合约的交易保证金率从20.5%调整为21% 。
7月黄金成交大降54%!兴业银行两度限制个人贵金属业务,全面收紧信号?
文章图片
(来源:兴业银行官网)
除此之外 , 该行机构客户交易保证金率不变 , 上海黄金交易所席位保证金率、涨跌停板比例均未变 。 时代财经注意到 , 这是兴业银行近一个月以来二度对贵金属个人交易业务作出规则调整 。
8月19日上午 , 兴业银行财务管理与私人银行部门一名人士回应时代财经称 , 上调保证金率是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 , 也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调整 。
当问及该业务是否受到此前原油宝事件影响时 , 该人士表示 , “也不完全是受这件事影响 ,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 , 延期合约交易本身风险非常大 。 银行对于这块业务的管控 , 大体趋势会越来越严格 。 ”
而对于个人开户业务 , 该人士透露 , “目前对于这类业务有开户需求的新客户 , 我们会履行严格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流程 , 如果不达标的话 , 不会予以通过 。 ”
全面收紧?兴业浦发银行频频调整
在本次公告前 , 兴业银行在7月27日已经上调过一次合约交易保证金率 。 时隔不到一个月再次上调 , 有何原因?
时代财经查阅得知 , 7月27日的公告中 , 兴业银行称将Au(T+D)、mAu(T+D)、Au(T+N1)和Au(T+N2)合约的交易保证金率从16%调整为16.5% , Ag(T+D)合约的交易保证金率从20%调整为20.5% 。 8月17日的调整 , 上述合约品种的保证金率均比前次上调0.5个百分点 。
时代财经了解到 , 之所以以上述品种作为调整对象 , 或与其交易特征有关 。 以Au(T+N)为例 , 投资者可以在两个月内频繁交易 , 在两个月到期之前展期或者平仓 , 便无需支付延期费用 , 因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 但同时也加大了交易风险 。
今年5月7日 , 上海黄金交易所(下称“上金所”)发布了调整延期合约保证金比例及涨跌停板的通知 , 对前述交易品种的保证金比例和涨跌幅度进行下调 。 上金所表示 , 各会员单位可根据客户的持仓及风险情况适当调整保证金收取比例 。
7月黄金成交大降54%!兴业银行两度限制个人贵金属业务,全面收紧信号?
文章图片
(来源:上金所官网)
上金所下调保证金比例 , 与银行上调保证金率有所不同 , 前者指的是指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融券交易金额的比例 , 在保证金金额一定的前提下 , 保证金比例越高 , 投资者融资、融券的规模就越少 , 财务杠杆效应越低 。 保证金比率则是融资融券交易中的杠杆的倒数 , 保证金率提高 , 开仓要求的资金更多 。
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 , 今年以来包括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农业银行等20家银行均对贵金属个人交易、外汇业务进行相应调整 。 除上调保证金率 , 各大商业银行在个人交易细节上也作出限制 。
今年8月11日 , 浦发银行宣布其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业务交易软件“闪电操盘手”停止运行 。 此前8月10日 , 该行全渠道暂停代理上金所现货买入及延期开仓(现货卖出及延期平仓交易不受影响) 。
自今年1月13日宣布上调上述品种的保证金率以来 , 浦发银行年内已发布10余则针对该业务的规则调整 , 涉及个人账户准入门槛、持仓金额、定投及风险评级等 。
今年4月30日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则系统升级的公告中提示 , 后续将采取包括上调起点金额、调整客户持仓限额等方式 , 降低账户贵金属、双向账户贵金属业务的风险 。 7月30日 , 中行对于这类业务的交易起点金额、持仓均进行下调 , 同时对代理个人上金所的单笔报价和限仓额度进行限制 。
前述兴业银行人士也向时代财经表示 , 目前对于各项交易细节 , 银行也在做相应风险评估 , 后续会根据监管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方达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汪灵罡8月18日向时代财经分析称 , 商业银行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投资者适当性风险管理 。 “就金融衍生品而言 , 商业银行代客交易上金所的贵金属延期合约 , 已经算得上是透明度高、交易规则明晰的交易品种 , 但在实践中仍有部分投资者在未充分理解相关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