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束光”,能否破解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锁喉之痛?( 二 )


洛图科技发布的《2021中国激光电视发展报告》预测 , 2021全年激光电视预计出货接近40万台 , 同比增长超80%;激光电视未来3年市场需求超100万台 。
跳出中国看全球 。 根据全球知名数据公司Omdia统计数据 , 2020年四季度 , 以海信、长虹、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 , 占据了全球激光电视市场近60%的出货量 , 稳居全球第一;2021年一季度 , 海信激光电视海外销量同比增长了超9倍 , 欧洲杯期间 , 同比增长564% 。
我国掌握激光电视的话语权 , 不仅在于市场上的领先 , 还在于政策上的支持与技术上的突破 。
2021年 , 激光显示与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共同列入科技部“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等“十四五”重点专项;激光显示用芯片被列入科技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从80年代的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激光显示被列入其中,到“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 , 激光电视以产业方针的方式被支持 , 激光电视发展的“全方位”共识早已形成 。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曾在一次公开论坛上介绍 , 我国对激光显示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 , 截至2019年 , 我国申请和授权的激光显示专利超过7000项 , 占全球激光显示专利50%以上比例 , 我国被选为IEC-TC110激光显示工作组的召集国 , 主导和参与制定了多项IEC国际标准 。
许祖彦也介绍 , 到2019年 , 我国激光显示企业已有27家 , 年产值超过150亿元 。 我国激光技术和产业已经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 在关键材料、元件、技术、整机及专利等方面已具备自主可控发展产业的条件 。
“激光电视成为电视市场的一个全新品类 , 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 ”海信激光显示公司副总经理王伟说 , 从整机、光源、模组、器件到材料等 , 激光显示的产业链条日趋丰富 , 全国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数量粗算已经超过一万家 。
液晶面板“缺芯”背后的危机
与激光电视的强劲增长形成对比的是 , 以液晶电视为主的国内彩电市场正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 2021年上半年 , 全国彩电累计销量1781万台 , 同比下降14.7%;与此同时 , 国内彩电市场累计销售额594亿元 , 同比增长15.1% , 均价3332元 , 同比增长34.9% 。 “电视机贵了” , 成为很多消费者近期以来的明显感受 。
有媒体报道称 , 受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上涨影响 , 三星、LG等韩国面板厂商宣布了推迟退出LCD(液晶显示器)面板行业的计划 。 而此前消息称 , 上述面板巨头将关闭液晶面板业务 , 专注于OLED或MicroLED(LED矩阵)显示业务 。
电视机价格的攀升 , 与成本占比超过70%的液晶面板涨价息息相关 。 去年以来 , 液晶面板的价格大幅上涨 , 部分产品涨幅超过了90% 。 而导致涨价的关键因素 , 则是“缺芯” 。
驱动芯片有着“面板大脑”的称号 , 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向显示面板发送驱动信号和数据 , 通过对屏幕亮度和色彩的控制 , 使得诸如字母、图片等图像信息得以在屏幕上呈现 。 然而这一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 。
这“一束光”,能否破解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锁喉之痛?
文章图片
图/新华社发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产业研究报告认为 , 随着面板产能的提升 ,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 但还主要集中在难度稍低或质量要求不高的部分 , 关键核心材料与高端设备对外依存度仍居高不下 。 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用关键材料中 , 彩色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0% , 光掩膜版低于15% , PI取向液不足5% , 驱动芯片仅为3% 。
此外 , 即便在本土化率已相对较高的领域 , 高端产品如快速液晶、合金靶材、阵列段AOI检测设备等仍无法实现自给 , 关键材料和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对我国企业提升竟争力、保障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
值得一提的是 , 我国大陆地区已成为液晶面板的主要产地 。 工信部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显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1% , 液晶面板出货达到1.32亿平方米 。 赛迪预测 , 2021年我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1.44亿平方米 , 全球占比超过63% 。
不得不说 , 以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材料受制于人 , 直接反映了我国液晶面板全球第一背后 , 产业发展值得高度警醒的一面 。
显示技术路线争议
激光电视与整个电视市场的一升一降 , 既是中国彩电行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契机 , 也为中国显示产业转型升级打开了新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