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束光”,能否破解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锁喉之痛?

文|《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人员陈浩杰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主任许祖彦的办公室里 , 放着一台小型打印机大小的激光家庭影院 。 它不仅常常被许祖彦用来展示激光显示的画面之美 , 还用于纠正人们对激光显示的“误解”:激光不仅不会伤眼睛 , 还能更好地保护眼睛 。
作为“中国激光显示第一人” , 许祖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现红绿蓝三基色激光瓦级输出 , 并合成白光用于激光显示首次实验;2009年 , 他成立激光显示产业基地 , 向液晶显示规模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2013年 , 他提出激光显示发展路线图 , 并预测2025年前激光显示将会形成产业 。
近日 , 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许祖彦表示:“从技术到产业 , 我们在激光显示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已经有能力结束进口显示产线的历史 。 ”
八旬老院士追“光”的背后 , 是我国显示产业筚路蓝缕 , 不断寻求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实现产业化突破的艰辛漫长之路 。
新型显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 近年来 , 我国显示产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 如液晶面板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 但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 以电视显示领域为例 , 从黑白显示到彩色显示再到液晶显示 , 三代技术均以引进为主 , 不仅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 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
下一代显示技术路径之争由此摆在业界面前 。 OLED、QLED、MiniLED、MicroLED、激光显示等几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优势 , 也相继被看好 , 中国该朝哪个方向发力 , 事关产业发展全局 。 一个不争的观点是 , 新型显示产业的“锁喉之痛”能否破解 , 关键始终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构建 , 即实现关键材料、元件、技术、整机及专利自主可控 , 从而面向全球争夺新一代显示技术话语权 。
打破日韩“液晶面板霸权” , 通过技术迭代实现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的弯道超车 , 也被业界寄予厚望 。 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看来 , 近40年来 , 因为缺“屏” , 中国电视企业一直被外国技术牵着鼻子走 , 而激光显示让中国企业直接绕过了“屏” , 中国显示也由此具备了引领世界的可能性 。
公开数据显示 , 2020年 ,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到4460亿元 , 全球占比达到40.3% , 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 。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和产业加快变革的大背景下 , 新型显示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特征更加明显 , 作为信息产业链终端 , 市场更是巨大 , 乃大国必争之地 。
而同样作为我国重要战略支撑技术的激光 , 会是破解新型显示产业锁喉之痛的“正确答案”吗?由显示大国迈向显示强国 , 中国是否需要全力追“光”?
这“一束光”,能否破解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锁喉之痛?
文章图片
6月17日 , 观众在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参观 。 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博涵摄
全球六成激光电视中国造
“自主可控地打造新一代显示产品、产业 , 圆中国人看中国电视的’中国梦’ , 是我的奋斗目标之一 。 ”许祖彦感慨 , 上世纪30年代 , 世界上出现了黑白显示技术 , 到上世纪50年代 , 产生了彩色显示技术 , 再到20世纪末 , 数字显示技术的出现 , 解决了显示产品的清晰问题 , 但之前这些技术 , 都是国外率先实现原理可行的 , 中国人想看中国电视的“中国梦” , 一直没能实现 。
他介绍 , 激光显示技术解决的是图像高保真再现问题 。 激光谱宽窄、方向性好、功率高 , 能够精准控制在人眼最佳视觉感知区 , 易实现8K高分辨高对比度 , 这些特点是其他所有显示光源无法同时具备的;激光显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观看舒适度高、护眼 , 因为它是漫反射成像、全像素发光、无短波蓝光 。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报告 , 激光显示技术具有良好的舒适度 , 低视觉疲劳 , 并且没有短波蓝光的伤害 。
基于这些优点优势 , 许祖彦认为 , 激光显示将成为下一代显示产品的主流 。 而我国激光电视的出彩表现 , 对从事了一辈子激光研究的许祖彦来说 , 更不失为莫大的欣慰 。
不久前结束的欧洲杯上 , “激光电视 , 世界第一”这一宣传标语在赛场上出现 , 让中国激光电视在国际舞台上刷出了满满的存在感 。
这“一束光”,能否破解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锁喉之痛?
文章图片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 2015-2020年激光电视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13.8% , 远超整体处于发展平台期的中国电视市场大盘 。 中怡康数据显示 , 今年上半年 , 激光电视线下市场同比增长45% , 增速超过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