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上市破发,造车的故事不好讲了?


理想汽车上市破发,造车的故事不好讲了?
文章图片
作者|若善
编辑|赵元
8月12日 , 理想汽车赴港上市 , 开盘跌破发行价 , 这是自去年7月登陆纳斯达克后的二次上市 。
成立至今 , 只靠理想ONE这一款在售车型 , 理想挤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三强 。 过去理想的成功 ,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在资金使用、成本控制上极度克制 。
但今年以来 , 理想开始从重效率进入到求规模的新阶段:
1.新的扩张战略中 , 理想汽车到2025年的销量目标是160万台车 。 作为对比 , 截至2021年7月31日 , 理想ONE共计交付量逾7.15万辆 。
2.不再执着于增程式电动路线及单一车型 。 据招股书 , 2023年起 , 理想将推出高压纯电车型 , 并以每年两款车型的节奏进行迭代 , 在资金分配上也更向纯电路线靠拢 。
3.更舍得花钱了 。 官方称今年的研发投入由去年的11亿元增至30亿元 , 未来3年将增至每年60亿元 。
理想做出这一改变 , 主要基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拐点这一业界共识 。
何小鹏、雷军等均曾表示 , 2025年行业淘汰赛将真正开始 , 能留在牌桌上的品牌最多不超过5家 , 他们笃定特斯拉与苹果会占据其二 。
争得其中一个席位对理想来说并不容易 。 增程式路线面临的不确定性、势必抬高的试错成本、在上下游产业链及技术方面的话语权不足 , 是挡在理想面前的三座大山 。
01转向:走过的弯路要加倍弥补
2015年 , 离开汽车之家后 , 李想又踏上了创业之路:造车 , 而且是新能源汽车 。
与当时新能源造车厂商不同 , 李想的造车方向没有选择纯电 , 而是小众的“增程式”技术 。 在之后的时间里 , 围绕增程式技术与纯电动技术谁更能代表未来的路线之争不断 。 而李想 , 更是曾在公开场合爆粗口 , 怒怼那些对增程式技术质疑的人 。
理想选择从增程式电动汽车切入 , 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一是纯电动路线起初面临明显的电池续航短板 , 走增程式路线可以避开里程焦虑问题 , 此外包含内燃机的技术方案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过渡环节;
二是基于成本考量 。 一方面 , 电池占据纯电动汽车近三分之一的成本 , 理想ONE40.5KWh的电池容量 , 在成本上比蔚来ES8/ES6低了42%;另一方面 , 在混合动力路线中 , 增程式技术壁垒相对不高 , 国内供应商就能满足 , 此前有媒体报道 , 理想一套增程设备的成本在2万以内 。
短期来看 , 理想选择增程式路线 , 既降低了成本 , 又保障了续航 , 理想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差异化造车路线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
从过往销量来看 , 理想也无疑是成功的 , 成立至今 , 只靠理想ONE这一款在售车型 , 理想就挤进了新造车第一梯队 , 今年1至7月 , “三傻”的销量分别为蔚来49034辆、小鹏38038辆、理想39103辆 。
过去的成绩不代表未来 。 从技术路线、政策因素等多个维度来看 , 理想所坚持增程式技术的道路 , 越走越窄 。
首先是理想的成本优势正在被抹平 。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升级 , 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成本下降 , 纯电动汽车的优势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 据中信证券 , 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系统平均售价 , 已经由2014年的2.89元/wh降至2020年的0.84元/wh 。
理想汽车上市破发,造车的故事不好讲了?
文章图片
这将直接导致理想的差异化优势被不断稀释 , 而一旦走纯电动路线的车企补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 理想的增程式路线将迎来最大的挑战 。
其次 , 政策因素也是悬在理想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下 , 从长远来看 , 纯电路线是比混合动力路线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 。
这一点 , 从政策风向的转变可以看出 。
2019年地方财政补贴被取消之前 , 北京市就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 , 插电式混合动力既不在补贴范围内 , 也不享受“不限行”优待 。 同样在2019年以前 , 北京只有纯电动汽车不受牌照限制 , 增程式电动汽车上牌政策与燃油车相同 。
再到今年2月 , 上海市政府宣布 , 自2023年起不再给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发放免费牌照 。
这对理想来说是一次精准打击 。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 , 北京和上海正是理想ONE的两大市场 , 销量占比分别为6.3%、9.4% 。
与此同时 , 政府对纯电动乘用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力度也有差别 。 纯电动最高补贴金额为1.8万元 , 而插电式最高补贴标准为0.68万元 。 当然 , 如今理想ONE拿不到补贴的核心原因在于售价高于3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