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余震”:数十万机构转型,百万从业者迷茫,各地家长退费难( 二 )


我选择教育行业 ,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热爱教育、热爱孩子 , 所以也希望在之后的市场中存在用心做教育的机构 。
有人会说 , 没法待在教育机构 , 我们可以回学校 , 让优秀的师资回归本源 。 学校虽然稳定 , 但无法给我们发挥个性化教学的空间 。
说到转型 , 教育是一门深耕职业 , 教育从业者过于垂直 , 能转型的很少 , 除非自己的T横轴足够长 。 不然 , 还真得好好想想 , 未来何去何从 。
目前我正在观望 , 这段时间太累了 , 歇一会 。 目前形势过于险峻 , 一天一个样 , 就算现在草草入职 , 说不定也得被裁 。 等这个月政策完全落地了 , 或许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了 。
教培“余震”:数十万机构转型,百万从业者迷茫,各地家长退费难
文章图片
考虑到培训机构采取预付款经营模式 , 以及校外培训业体量大 , 从业人员多 , 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都马上按“双减”意见的要求 , 停止暑期学科培训“急刹车” , 是要不得的 , 需要采取逐步稳妥推进的方式 , 给培训机构缓冲期与转型期 , 让学科培训机构逐渐退出与转型 。
落实监管措施后 , 学科类培训的失业人员的流向 , 一是转行求职 , 二是可能转为做“地下”生意 , 包括做上门家教 , 或者在小区里租房开展“别墅培训” 。
后一种流向尤其值得关注 。 如果出现这种流向 , 则意味着推进“双减”政策的实际减负效果不理想 , 家长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送孩子上学科培训班 , 培训转到地下 , 孩子的负担难以得到减轻 。
如果只监管培训机构 , 不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 , 将很难起到减负的实际效果 。
要疏导家长对培训的需求
◎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 落实学校自主权 , 尽量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二要学校、社会更多履行教育职责 , 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与假期托管服务;
◎三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 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 。
否则会和过去历次减负一样 , 越减学生的负担、家长的焦虑越重 。
政策落地后 , 校外培训机构当前的经营策略有六:
1.逐渐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
2.(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做大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
3.转型投身非学科类培训 , 包括体育、艺术、科技培训;
4.为学校提供托管服务(包括课后服务与假期托管服务);
5.向0—3岁托育发展;
6.向成人与职教领域发展 。
其中 , 向成人和职教领域转型的政策风险最小 , 但也最难 , 这一块业务的社会需求并不旺 , 已经挤满机构 。
教培“余震”:数十万机构转型,百万从业者迷茫,各地家长退费难
文章图片
此前 , 一些机构还谋划强化高中教育业务 , 但“双减”意见提到 , 对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 , 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 这给这类转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
转型进行0—3岁托育 , 貌似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当前的托育供给难以满足家庭的需求 。 然而 , 为配套开放三孩政策 , 国家对托育服务的定位是“普惠” 。 要提高生育意愿 , 就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 治理学科类培训的目的正在此 , 国家怎么可能治理了学科类培训 , 却纵容托育产业化呢?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假期托管服务 , 会购买第三方服务 , 但是 , 由于托管服务本身定位是公益的 , 机构介入 , 也必须基于公益 , 想要从中获利很难 。
校外培训机构一窝蜂转向非学科培训 , 会是机构转型的主流 , 但也需谨慎 。 一方面 , 这一市场本来就已经基本饱和;另一方面 , 如果机构按之前的套路 , 扩大非学科类培训市场 , 刺激家长的焦虑 。 国家很可能调整对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措施 。
尤其是体育、艺术培训 , 由于体育和艺术(美育)已经纳入中考 , 与之对应的培训需求会增加 , 但当培训带来严重内卷时 , 相关培训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