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鏖战巢湖同大圩,“战法”“利器”各不同( 二 )


65岁的佘瑞康身材瘦削,穿一件不大合身的雨衣,手上拿着一根竹棍 。
由于多日阴雨,大堤上泥泞不堪,上上下下很不方便 。佘瑞康把竹棍当成拐杖,上下圩堤很利索 。
“别小看这根棍子,不仅可以当拐杖,还能‘探险’ 。”佘瑞康退休前是同大镇农水办负责人,和洪水打了一辈子交道,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土专家”,“我拿棍子在堤上戳一戳,就知道哪个地方水分太饱和,需要处理 。”
2016年防汛抗洪,佘瑞康也参与其中 。“本来当年在汛期之前就应该退休,但大水来了,我等到汛期之后才退休 。”
目前在南闸村段,已开挖了800多条导渗沟,“圩堤被水浸泡的时间太长,需要在内侧挖导渗沟,在沟里铺石子,让渗进圩堤的水流走,同时也不对坝体造成损害 。”佘瑞康说 。
一把铁锹
方家发走到哪里,铁锹都不离手 。他今年53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沧桑许多 。
其实方家发不是南闸村人,他是隔壁新河村村民 。“现在没有这个村那个村的,都是保圩,南闸这边破了,我们村也保不住,进水是早晚的事 。”方家发一边说,一边铲泥巴挖沟 。
挖导渗沟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新河村负责的堤段长200多米,由30位村民负责,他们除了巡堤查险,就是配合解放军官兵挖导渗沟 。“我们都是老防汛,懂这个 。”方家发说 。
采访人员试着用铁锹铲了一锹泥巴,看起来轻松的活儿,由于大堤上都是黏土,一锹下去,提起来要费很大的劲 。“我们庄稼人,用铁锹很趁手,关键时候得靠它 。”方家发说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