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文化增值策略(中)( 二 )


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文化增值策略(中)
文章图片
有学者提到积极寻求与海外孔子学院、当地华文媒体等合作 , 其实也是增大海外受众接触我文化几率的种方式 。 国家汉办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已有541所孔子学院、1170个孔子课堂设立于全球的162个国家及地区;而通常垂直服务于当地华裔群体的信息及生活需求的海外华文媒体 , 不仅传播及时迅速 , 也较为受众所信任 , 均是扎根于当地社会、值得妥善利用的文化传播渠道 。
此外 , 开通网站、免费同步向海外受众提供电视频道播放节目资源的措施也属同理 , 能够在增加受众规模的方面发挥出有效作用 。 数据显示 , 通过央视所开通西班牙语官方网站免费收看央视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受众占比67.83% , 大大超过通过海外当地电视平台收看该频道节目的受众比例(27.83%) 。
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文化增值策略(中)
文章图片
实践证明 , 文化产品价值的变化 , 与目标受众群体的接触多样性因素正向相关 , 目标受众群体接触多样性文化产品的几率及频率越高 , 便更容易理解及欣赏异域文化产品价值 , 消费意愿相应升高 , 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自然提升 。 而积极与海外机构合作、共享资源 , 主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 正是在提高受众接触的文化多样性、增进相互理解和兴趣的方面努力 , 属于对文化增值有益的长期之举 。
2.确保编码准确
信息发送方的编码其实是个内涵较为丰富的过程 。 传播主体可采取以目标消费社会市场导向、引导受众参与互动、向外推广扩大影响等编码策略 , 比如在产品各部分设计中内化典型本土文化元素 , 使产品饱含文化特色、视觉刺激引发异域消费者好奇心及兴趣等 。
但就信息文本编码而言 , 其中的信息损耗主要来源于翻译问题 。 将原有文本转化成异域受众语言的过程比较容易造成文化折扣 , 折扣程度与编码者掌握异域受众群体的语言和话语方式的程度有关 。 实例证明 , 能够准确把握文本涵义、使译文适宜异域文化背景的译者 , 需同时精通目标受众群体语言和产品来源地区历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 我国文化产品的最优译者人选莫过于同时精通中文、外语及双方文化的海外汉学家 。
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文化增值策略(中)
文章图片
但海外汉学家群体毕竟较小 , 真正具有操作性的改善翻译质量、降低文本信息损耗的方式是通过中外合译(由熟悉中国文化的译者协助目标受众母语译者共同翻译)提高译文的准确程度 , 并在文化方面兼顾本土文化因素保留度及目标文化接近性 。
当目标受众语言较为小众时 , 有效避免译文出错的可行模式是以公认出色的英文版本为母版转译 , 再增加一道审校工序 。 至于我国文化产品语言形式中的教条化以及过重宣传色彩 , 则可通过减少直译、鼓励意译的方法弱化 , 以更好地贴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及习惯偏好 。
四、文化增值的具体策略
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文化增值策略(中)】信息传播的解码阶段是受众认知——加工所接收信息的关键过程 。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 指从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人脑的加工处理 , 转换为可支配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 。
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文化增值策略(中)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