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开启!锂电家族最后的“希望”,龙头反包涨停!
早从5月底开始 , 关于宁德时代将在七月份推出钠离子电池的消息就开始喧嚣尘上 。
现在时隔两月 , 市场终于得到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 。
据宁德时代今日消息 , 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发布会将于7月29日15:30举行 。
文章图片
曾经宁德时代选择了三元锂电池 , 为动力电池市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 那么 , 钠离子电池有可能吹响下一个新时代的号角吗?
至少从今天的盘面来看 , 资金是持有乐观态度的 , 否则钠离子电池也不能突破重重包围圈 , 成为锂电唯一硕果仅存的赛道 。
甚至都不单单只是锂电了 , 今天的钠离子概念可媲美昨天的PCB板块 。
截止今日收盘 , 山东章鼓、圣阳股份封板 , 华阳股份、鹏辉能源、容百科技大涨超5% , 明日主人公宁德时代也大举收复昨日失地 。
1、还是要实力过硬
【决战开启!锂电家族最后的“希望”,龙头反包涨停!】作为后起之秀 , 钠离子电池前方其实有众多长期被市场看好的锂电赛道 , 所以能够突破重围大放异彩 , 着实不能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说到底 , 还是实力过硬 。
成本是最大优势 , 是终端厂商和电池厂关心的重中之重 。
无论何时 , 成本永远是一个新技术能否崭露头角的关键因素 , 看看磷酸铁锂电池就知道了 。
曾经因为能量密度不敌三元锂电池而被大量侵吞市场份额 , 而后随着补贴退潮凭借极高的性价比 , 直接在新增装机量上和三元锂电池平分秋色 。
但磷酸铁锂毕竟还是离不开锂元素 , 而全球的锂储量集中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三国 , 极不平衡的分布让其他国家望洋兴叹 。
文章图片
在这一点上钠离子电池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 。
钠离子电池主要使用的电极材料是钠盐 , 而钠是地壳中含量排名第六的元素 , 大约是锂元素的1000倍 , 分布大致均匀 , 各国均可以采用海水制备钠盐
那么对应到成本端上 , 价格低了不是一点半点 。
文章图片
安全性更高也颇受市场关注 。
说到安全性就不得不提到三元锂电池 , 以及其主流分支—高镍电池技术路线 。 高镍电池可以说是有千好万好:能量密度高所以续航能力强 , 贵金属含量低所以成本优势大 。
然而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就是 , 安全性不是很高 , 会在发生“热失控”时释放氧气 , 从而进一步加剧反应剧烈程度 。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磷酸铁锂电池能够异军突起的一大原因 。
而相比之下 , 钠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比磷酸铁锂还要更好 , 相对稳定的性能为钠离子电池增添了不少光彩 。
2、现在贵 , 不代表以后都贵
上面提到的成本更低 , 那是长期优势 。 然而在当下相比于锂电池 , 钠电池还是比较贵的 。
但是 , 这是一个技术未能实现规模量产之前的必然情况 。 而现在业内已经对这个未来技术路线表示了充分的信心 。
国泰证券表示 , 目前钠离子电池进展的速度应该达到了14年左右的锂离子电池的一个技术水平 , 包括循环寿命 , 能量密度 , 倍率性能 。 随着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配合配套上去 , 可能三年左右时间会真正应用到规模上去 , 届时会比磷酸铁锂电池要便宜 。
所以 , 很多企业已经在路上了 。
3、缺点不能回避
说了这么多钠离子电池的优势 , 并不是说它就没有缺点 。
它的不足和磷酸铁锂电池颇为相似 , 都是卡在了能量密度上面 。
磷酸铁锂电池还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来逐渐弥补缺失 , 但是钠离子电池的问题则是刻在DNA里的 。
由于钠离子的半径远大于锂离子 , 在相同的电池体积下能量密度较锂电池而言自然就低 。 目前 , 钠离子电池能够达到的能量密度约为100-150Wh/kg , 而主流的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250Wh/kg , 即便是磷酸铁锂的电池能量密度也有约180Wh/kg 。
文章图片
其次还有循环寿命的问题 。
还是由于钠离子的直径较大 , 所以在充放电时更容易引起电极材料剥落 , 钠离子电池的寿命也因此更短 。 循环寿命仅有2000次左右 , 约为锂电池寿命的65% 。
鉴于这两个短期难以克服的劣势 , 目前业内有不少声音认为 , 钠离子电池目前可能不太适合对对功率要求较高的移动通信及动力电池领域 , 很难在这两个赛道实现对锂电池的替代 。
- 关系数亿用户!这一品牌开启隔离工作,很多人正在使用
- A股早盘利好利空:锂电池板块上游火爆 3家上市公司回应被“拉黑”
- 中伟股份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助力打造贵州锂电池千亿产业
- 锂电行业内卷,年内涌现定增计划超1300亿元!赛道是否有点挤?
- 和锂电相比,氢能的优点主要有四个
- 转移战场?美元开启新一轮收割,为何这次针对全球经济最差的非洲
- 基金收益年末大决战打响!潜在冠军们手中还有哪些“秘密武器”?
- 开启“左磷右锂”模式 川发龙蟒拟建新能源材料项目
- 甘肃电信网络现故障,花呗将开启品牌隔离
- 锂电池行业冷和热,热在规模和速度,冷在技术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