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锅第一股”到内忧外患,呷哺呷哺做错了什么?

呷哺呷哺 , 这家曾经的“火锅第一股” , 最近频繁因为负面消息吸引市场的眼球 。
4月16日 , 呷哺呷哺的旗下子品牌凑凑的CEO张振纬离职;
5月21日 , 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
6月14日 , 董事会称“赵女士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 , 建议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 。
6月27日 , 赵怡发布了3000字的《个人声明》 , 公开反击呷哺呷哺董事会 。
如不出意外 , 7月28日 , 呷哺呷哺将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 正式评估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的事宜 。
从“火锅第一股”到内忧外患,呷哺呷哺做错了什么?
文章图片
正在被罢免的赵怡
呷哺呷哺的两大核心高管 , 一个主动离职 , 一个被动卸任 。 前者是做起第二增长曲线凑凑的功臣 , 后者更是呷哺呷哺的领军者 , 曾被创始人一手推上CEO之位 。
从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到业绩股价双跌 , 管理层剧变 , 呷哺呷哺做错了什么?
我们来细数一下呷哺呷哺的“三宗罪” 。
一、用数据说话:店越来越多 , 利润却大幅下跌的呷哺呷哺
对于一家火锅店来说 , 翻台率无疑是其火热程度最好的证明 。 呷哺呷哺刚上市的时候 , 翻台率曾高达5次/天 , 然而近几年 , 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却在逐年下滑 。 财报显示 , 2017年-2020年 , 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分别为3.3次/天、2.8次/天、2.6次/天、2.3次/天 。
从“火锅第一股”到内忧外患,呷哺呷哺做错了什么?
文章图片
而与之对应的 , 是呷哺呷哺急剧下跌的利润 。 2017年开始 , 呷哺呷哺的净利增长率便开始不太好看 , 2020年则更是经历了断崖式下跌 。 2017年到2020年 , 其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是14.2%、10.1%、-37.7%和-99.4% 。
难道是火锅行业的问题吗?实际上并非如此 , 2019年是火锅行业行情比较好一年 , 但呷哺呷哺全年营收同比增速依然由29.2%降至27.4% , 而净利润则为2.88亿元 , 同比下降了37.7% 。
当然 , 这里也有呷哺呷哺大肆开店的原因 , 2017到2020年 , 其门店总数分别为759家、934家、1022家和1061家 。 扩张带来收入和租金以及人工成本似乎不成正比 , 更多的店带来的反而是更差的表现 。
火锅店的营收基本由三个要素决定 , 营收=规模*客单价*翻台率 。 在竞品逐渐增多 , 翻台率很难提升的情况下 , 自然只能通过扩张和提升客单价来提高规模 , 但是呷哺呷哺的翻台率跌的有些得不偿失 , 为什么?
二、战略失误带来的内忧外患 , 可能是其连续走下坡路的关键原因
从内部和外部来看 , 可能有两个关键原因 。
第一 , 呷哺呷哺自身定位变化 。 一开始呷哺呷哺的定位是实惠便宜的一人锅 , 但是今年其价格一涨再涨 , 而口味却甚至不升反降 , 另外其特色的一人锅U型吧台逐渐减少 , 而常规四人锅逐渐增多 , 曾经的呷哺呷哺价格平民且食材份量足 , 仅仅40元出头就可以享受一顿火锅 ,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 现如今 , 呷哺呷哺两元一份的麻将蘸料被七元一份的DIY蘸料取代 , 客单价一涨再涨 , 北京地区人均消费已达到70元左右 。
这与创始人贺光启期望呷哺呷哺走向高端的执念一定原因 , 由于其子品牌凑凑发展成功 , 甚至成为了呷哺呷哺的第二增长曲线 , 占据了呷哺呷哺30%的营收 , 因此呷哺呷哺决定进军中高端市场的野心 。 2017年6月 , 贺光启就在上海宣布了新战略 , 表示呷哺呷哺将从“快餐”转型为“轻正餐” , 以“火锅+茶饮”组合来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 , 而如今来看 , 似乎并未达到这样的效果 。
除了在呷哺呷哺尝试高端路线 , 2019年呷哺呷哺还推出“inxiabuxiabu”这一子品牌 , 希望沿用“一人一锅”形式 , 但是却是走高端路线 , 客单价超过100元 , “INS风”的装修风格显然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 , 然而两年时间 , 却仅落地两家门店 。
从“火锅第一股”到内忧外患,呷哺呷哺做错了什么?
文章图片
第二 , 市场竞争激励 。 近几年火锅店种类急剧增加 , 同时火锅店数量也在急剧增加 , 海底捞2020年新开门店甚至超过了500家 。 对于火锅店 , 客户基本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 , 呷哺呷哺以外的选择多的是 , 而原本的低客单价受众更是对价格更加敏感 , 因此其翻台率大幅度下滑 。
2016年 , 呷哺呷哺曾提出2020年实现营收百亿的目标 , 如今看来差距较大 。 而这似乎也印证了公告中所说“业绩未能达到预期” 。 这也解释了今年6月初贺光启在内部信中的表态 。 他把上述两位高管的离开 , 归结为是“对于不适合的人进行适当的流动” , “对于组织是一件好事儿 , 将更有利于组织快速、高效的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