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顿”谢幕,千亿袋泡茶市场迎来新玩家( 二 )


茶饮市场在业界被分为原叶茶、即饮茶以及现调茶饮三大品类 。 从产品形态的角度来看 , 更有助于理解这三大品类的区别:
原叶茶是指将茶叶经过相对一致的制茶工艺后所制成的不同形态 , 它保持了茶的天然味道 , 并且需要冲泡 , 包括茶叶、茶包、茶粉等;
即饮茶主要指茶叶中提取出的茶汁与各种饮料基质拼和调配 , 是茶及茶的风味化饮料 , 比如瓶装的农夫山泉东方树叶、三得利乌龙茶等;
现调茶则指以茶叶辅以不同萃取方式提取的浓缩液为原料 , 与其他品类(如果汁、牛奶等)融合而成的新品 , 比如喜茶、奈雪的茶等 。
在中国原叶茶饮市场中 , 袋泡茶虽然单价不高 , 但所占份额大 。 以往 , 这一市场主要由立顿把持 。
“立顿”谢幕,千亿袋泡茶市场迎来新玩家】随着年轻群体消费习惯的转变 , 以及低端袋泡茶市场的触顶 , 中国本土新式袋泡茶企开始崛起 。
相比国外品牌 , 本土袋泡茶品牌更了解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 , 比如香气、口味、拼配等 。
在中国 , 茶不仅是消费品 , 也可以作为礼品 , 因此茶具有双重属性 。 消费分级之后 , 不同群体、不同场景对于茶的需求也大相径庭 , 这就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
不同的茶企 , 凭借产品特色、营销方式以及品牌定位的差异性 , 都有机会找到忠诚于品牌的那个消费人群 。
“立顿”谢幕,千亿袋泡茶市场迎来新玩家
文章图片
新零售商业评论通过对天猫上原叶茶品牌的粗略梳理 , 发现目前行业里大致有四类玩家:
第一类是新式茶饮品牌 , 如茶里、茶小空、Chabiubiu、一刻等品牌的茶包、茶粉、茶棒等;
第二类是国外老牌茶饮品牌 , 如立顿、川宁、Whittard、TEAZEN等品牌的红茶、绿茶、花果茶等;
第三类是传统茶企品牌 , 比如大益、八马、天福的普洱、金骏眉、大红袍等传统茶;
第四类则是老字号 , 比如胡庆余堂、雷允上、吴裕泰等品牌出品的红豆薏米、桑葚枸杞等功能茶 。
此外 , 由高校开发的“十五鹿”品牌以及喜茶、茶颜悦色、乐乐茶等现调茶饮品牌 , 也开始尝试以跨界者的身份入局原叶茶市场 。
康庄大道≠一路坦途
从里斯咨询的报告可以看到 , 尽管原叶茶行业的规模和企业数量在快速增长 , 但品牌意识仍较缺乏 。
作为袋泡茶行业佼佼者的茶里 , 目前线上线下的市占率在24%左右 , 林川表示:“茶这个行业 , 是需要沉淀的 , 茶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针对茶企当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肖瑶认为 , 一些新锐原叶茶品牌正在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吸引流量 , 逐渐进入消费者心智 , “但原叶茶企业亟需突破产业链缺乏工业化、标准化运作的困局 , 通过持续的创新吸引年轻人 , 从而打造细分品类的专家品牌 。 ”
前不久 , 在FBIF2021食品饮料创新论坛的采访中 , 林川向新零售商业评论表示 , 供应链和渠道是制约当前茶饮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 。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 , 共用供应链带来的产品研发风险以及产能的制约 , 是新锐茶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她透露 , 茶里自建的工厂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
“立顿”谢幕,千亿袋泡茶市场迎来新玩家
文章图片
除此以外 , 茶里还构建了“两条腿四渠道”的竞争壁垒:即“B端+C端”两条腿 , “酒店+企业+餐饮+电商”四渠道 。
目前 , 茶里的粉丝用户已过千万 , 需要持续通过产品创新 , 营销创新去快速拓展新场景、新人群 。
另一个原叶茶品牌“小罐茶”的发展历程对新锐袋泡茶品牌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
通过将茶叶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工业化 , 并以大师技艺为营销点 , 小罐茶不仅切中了高端群体对饮茶的便利性需求 , 也从场景化角度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多维度要求;
此外 , 小罐茶的高颜值和重体验 , 让茶叶的礼品属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 送小罐茶不仅仅是送茶本身 , 更会被理解为是送品位 。
不过 , 如今的小罐茶又卖起了大罐茶 , 意在从高端向中端发展 , 以获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 这一变化可能会在短期提升销量 , 但从长远来看 , 亦有可能导致之前建立起的高端品牌心智逐渐淡化 , 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先发优势 。
企业能否快速爆发 , 常与营销有关 , 但能走多远 , 则需要企业内部多方协同 。
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低的行业 , 原叶茶企的品牌化之路显然会更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