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荒野猎人》由美国真实的传奇故事改编 , 上映后好评不断 , 不负众望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像和最佳男演员等三项大奖 , 并获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又一经典之作 。 文艺作品的成功 , 不仅在于其表现手法 , 更重要还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 , 引发了大众对人性、人与自然等命题的思索 。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文章图片
《荒野猎人》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通过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诗意的影像镜头讲述了19世纪美国历史上一位真实的拓荒者——休格拉斯到蛮荒西部远征捕猎 , 在森林里遭遇族人攻击、同伴背叛、亲人被害、灰熊袭击等磨难 , 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 。 不少影评人热衷分析影片的精神特征与人文内涵 , 而本文拟从影片所聚焦的人性 , 所剖析的人性良善、丑恶的主旨 , 来探讨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 , 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贫富分配不均与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化 , 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 , 并由此带来精神生态危机 。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文章图片
当下 , 如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 化解精神生态危机 , 让人类真正实现“诗意栖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 电影艺术便自然而然地开始“注目”这一现实话题 , 如学者所言:“影片《荒野猎人》是一部典型的生态美学作品 。 ”基于此 , 本文通过对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和影视艺术之下自然生态之美两方面的剖析 , 旨在探寻影片如何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 , 引发大众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 从而探讨这个传奇故事带给观众的哲思 。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文章图片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荒野猎人》叙事背景是美国西进运动时期 , 影片呈现了19世纪发生在北美落基山脉的故事 , 在这里 , 新的毛皮贸易行业从业者——山人 , 主要以采集销售动物皮毛为生 , 其中 , 约有3000至5000人是白人 , 影片主人公休格拉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 接下来的进程中 , 落基山脉还有过淘金热和石油开采等从自然环境中野蛮掠夺资源以换取财富的历史 。 这段漫长的掠夺史不仅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 且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 彰显人性的复杂内涵;同时 , 该进程亦体现了人类的拓荒精神与征服意志 。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文章图片
面对多重叙事矛盾 , 导演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 既有山川森林、草木河流等自然生态的呈现 , 又着力刻画人的生存问题 , 以及在社会文明发展中 , 人类必然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磨难 , 这些共同构成了影片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 , 因此该片成为一部“生态美学作品” , 而这一生态不仅仅是自然生态 , 还包括人的精神生态 。 人物形象塑造是电影叙事策略的重要方式 , 更是导演表达思想、凸显电影主题的符号载体 , 生动的人物形象会与观众产生心灵碰撞 , 使观众不惑于表层叙事而真正地沉浸剧中 。 故此对电影叙事来说 , 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文章图片
《荒野猎人》中 , 导演将印第安人刻画为“野蛮”人 , 但塑造了两个性格行为截然相反的部族 , 一类是凶悍、野蛮的里族人 , 他们偷袭白人捕猎队 , 与白人是紧张、对立的关系;另一类是“良善之辈”的波尼族人 , 影片主人公休格拉斯的妻子便是波尼族人 , 构成一种和谐关系 。 以休格拉斯为代表的白人则成为“文明人” , 他们与里族人就生存资源展开了殊死搏斗 。 电影开篇6分钟左右“兽皮争夺大战” , 这一情节亦是该片重要的叙事动力 , 导致了休格拉斯与伤亡惨重的白人捕猎队的危险之旅 。 此处还有个有趣的现象 , 印第安人形象在美国西部电影中一直是野蛮的象征 , 但在《荒野猎人》中 , 导演并未完全按照这一模式刻画印第安人的形象 , 而是有了新突破 , 在赋予印第安人野蛮形象的同时 , 也刻画了印第安人美丽、善良的形象 。
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