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城市和空间,能够吸引最富创意的“最强大脑”
和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创新社区和创新街区建设 , 为当前上海产业园区发展和新城建设指明了方向 。
如何准确理解“创新街区”?如何高水平推进创新街区建设?“创新街区”需要怎样的空间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研究来看 ,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 产业经济形态会不断升级 , 将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 , 逐步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转变 。 占主导的就业岗位也会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工人 , 向研发、金融、管理等服务业主导的技术人才、创意人才、管理人才转变 。
与之相伴的是 , 不同就业者关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 其结果是 , 如今的经济增长已不再由大量原材料、大型港口或大规模工厂来驱动 , 而是更加依赖丰富多样的人口和人才 。
一方面 , 减少通勤时间成为趋势 。 在短距离通勤中 , 人们更偏好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地铁等交通方式;在中长距离通勤中 , 高铁将是更理想的选择 。 另一方面 , 充裕的工作机会、丰富的社交网络、完善的城市服务等因素 , 共同促进了大城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吸引力 。
过去20余年的城市发展也证明 ,
莫雷迪在《新就业地理》中说 , 虽然创新不会成为工作岗位的主要来源 , 但一个创新人才会带来5个新岗位 , 创新人才的集聚对社区的影响要远超其所占比例的影响 。 而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而言 ,。
于是 , 曾经受“产业空心化”困扰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内城 , 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 , 受到以创新人才为主的“创意阶层”的青睐 , 创新街区现象广泛兴起 。
这与近年盛行的“新城市主义”对步行空间的注重、对密集型发展的强调高度吻合 , 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与当前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型城镇化重要任务也高度一致 。
文章图片
2021“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期间 , 20件装置艺术作品被置于新天地公共区域 , 等待路人通过它们与设计师隔空对话 , 激发奇思妙想 。 海沙尔摄
近来 , 经常有朋友会问我:
准确来说 , 在内涵上 , 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 至少可以包括: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企业大量集聚、现代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功能混合多元、以创新创业功能为导向、无明显固定边界的中小尺度城市空间 。
但更进一步而言 , :“”(以创新创业企业高度集聚形成创新导向)和“”(以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为表征) 。 尤其是 , 它不仅揭示了创新街区应具备的城市空间特质 , 而且是其区别于传统研发园区或科技园区的显著标识 。 该类空间对于创新导向的重视不仅强调了集群本质 , 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商务区或创意园区的关键特征 。
公共空间主要指公园、广场、街道等为社交、休憩和娱乐提供场所的开放空间 。
私人空间主要是私人拥有的、可为创新人群提供有偿服务的建筑与空间 , 如多样性住房、功能多元的办公楼宇等 。 以创新街区的办公楼宇为例 , 大多会提供形式多样、成本可负担的弹性化办公空间、会场、开放实验室等 。
便利设施主要包括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 。 服务设施为居民、工作人员和游客提供生活服务 , 如快餐店、便利店、诊所、咖啡馆、酒吧、超市、小型宾馆和酒店等 。 交通设施分为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 。 内部交通强调慢行系统和绿色出行 , 如自行车专用道、人行道 。 对外交通重视大运量快速交通系统 , 如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等 。
创新主体包括创新驱动者和创新培育者 。 创新驱动者 , 主要是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研发机构、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 。 创新培育者 , 主要是服务于创新驱动者的公司或组织 , 如孵化器、加速器、共享空间和职业学院等 , 还可以包括为创新驱动者提供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投公司等 。
社会网络则分为“强连接社会网络”与“弱连接社会网络” 。 强弱的区别来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频度、相互之间的情感强度和互动行为的互惠度等;前者如工作室以及专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会等 , 后者如网络早餐会或公共空间偶遇交流等 。
- 冷空气,气温|12月的开篇全省放晴,冷空气余威尚存
- 桥西区|桥西区关于紧急寻找次密切接触者同空间人员的公告
- 接触者|化德县关于急寻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公告
- 北极和南极——地球上未被开发过的“宝库”
- 哈维尔穿越是真是假,真有平行空间吗?2027年的人类都消失了?
- 10条关于大白鲨的冷知识,幼鲨在母亲子宫里就开始互相残杀
- 格陵兰岛出现强降雨,雨量相当于500个西湖,什么原因导致的?
- 入殓师:因为被尊重而成为人
- 20多张显示世界仍然充满谜语的图片
- 夫妻俩淘来一块石板当咖啡桌用了半辈子,竟是罗马帝国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