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内各个生产部门的地位( 二 )


以收入弹性高的产业部门作为发展的重点 , 对提高经济增长率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 但仅这一点还不够 。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对收入弹性高的产品的需求 , 为了使出口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 , 必须从供给方面考虑选择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或者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的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 据经验性的观察 , 工业比农业 , 重工业比轻工业 , 组装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方面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优势 。
据1961年联合国对若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统计分析 , 在被调查约所有国家中 , 重工业的生产率上升率都比轻工业高 。 其中日本的情况是 , 重工业的生产率上升率是12.5% , 轻工业7.8% , 美国则是重工业4.5% , 轻工业3.1% 。 这正是工业化、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一个重要的根据 ,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 工业部门始终是经济发展或国民经济的主导 。 能够作为主导产业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后向联系 ,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前向联系 。
引言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内各个生产部门的地位
文章图片
在这种联系中 , 该产业对处于后向联系的各产业有着强烈的需求 , 处于前向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部门也有较强的需求 , 从而使该产业的发展能产生较强的联系效应 , 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 在具体考察前向后向联系的作用时 , 后向联系一般比前向联系来得重要 。 这是因为前向联系的作用难以独立存在 , 它一般是伴随“需求压力”所造成的后向联系而发生 , 换句话说 , 只有现存或预期的需要 , 才使前向联系效应得以实现 。 因此 , 前向联系不具备一个独立诱导机能 。 但是 , 它对加强后向联系效应却是一个重要的和有力的因素 。 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 , 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 。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中 , 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及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 , 完全由国家集中决策 , 并依赖行政手段实现 。 这一过程完全排斥市场机制 , 其结果是:第一 , 国家在确定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选择主导产业时 , 不能准确掌握市场上反映的收入弹性和生产率差别的信号 , 难免会产生决策的主观性及由此带来的目标选择的失误 。 与此同时 , 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流动是行政过程 , 即使企业发现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失误 , 也不可能自动地及时地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向来弥补或校正 。
第二 , 国家行政规定的价格不能使各产业得到平均利润 , 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 基础产品价低利微等 。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短线更短、长线更长的状况 , 从而延缓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 。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处于不平衡、低水准状态 , 不能不归因于这种排斥市场机制的经济体制 。 有鉴于此 , 对产业结构的计划调节必须借助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 。
市场对结构的调节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 第一 , 市场商品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 。 第二 , 市场机制不仅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提供有关各部门收入弹性和供给能力的信息 , 还提供促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夕阳产业衰落直至被淘汰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 第三 , 市场机制提供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机制 , 能使产业结构趋向平衡成为各产业部门自觉的行动 。 过去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主要依靠直接的指令性计划 。 现在微观放开了 , 市场机制对市场供求结构开始发挥调节作用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国家对产业结构调节的方式将转向政策性调节 , 即产业政策的调节 。 其功能是衔接计划和市场、微观和宏观 , 将市场调节下的供求结构变动引入计划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轨道 。 产业政策就其内容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两方面 。
引言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内各个生产部门的地位
文章图片
产业结构政策是将现有的产业结构推向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 , 并在新的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平衡的政策 , 其内容包括:自觉规划一定时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 , 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 , 确定需要扶持、扩大的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例关系 。 业 , 需要限制和淘汰的长线产业和夕阳产业 , 并确定部门间的比产业组织政策是指完善产业组织形式的政策 , 目标是使产业组织形式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 配置在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源得到城的完善 , 技术结构(如“土洋”结合等)的调整 , 不联合体形为(如“大中小”并举等)的调整 , 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的党规机结产业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 。 它是包括产业计划 , 经济法规 , 税收政策 , 财政分配政策 , 价格政策 , 投资政策 , 信贷政策等在内的调节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