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内各个生产部门的地位

引言
在经济发展中 , 产业结构内各个产业部门的地位并不相同 。 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有主导产业起带头作用 ,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度水准发展 。 例如战后日本经济是由先后交替的三个主导产业带动而向前发展起来的 。
第一个主导产业是电力工业 。 它的发展为大量消耗电能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从而推动了重工业化 。 第二个主导产业是石油、石化、钢铁等原材料工业 , 它们的发展为组装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 从而推动了高加工度化 。 第三个主导产业是家用电器和汽车业 。 它们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 。 80年代以来 , 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 , 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主导部门 。 由此可见 , 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和扶植 , 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起飞 。
引言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内各个生产部门的地位
文章图片
一个新部门可以成为主导部门有两个相关因素:第一 , 在它成为主导部门的这段时间里 , 不仅增长势头很大 , 还要达到显著的规模;第二 , 这个部门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 并能产生强烈的“联系效应” 。 在罗斯托看来 , 主导产业是经济起飞的标志 。 主导产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增长率 , 不仅能带来新的生产函数 , 而且能通过联系效应对经济规模发生根本的扩散效应 。
联系效应包括三个方面: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具备持续的经济增长的能力 , 标准就是这个社会能否开足马力地抓住并充分利用主导部门发展的这三种潜能 。 回顾效应(即后向联系)是指主导部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会对原材料和机器等生产资料产生新的投入要求 , 这些投入 , 反过来又要求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 这些投入可能是物质的 , 如近代棉纺织业刺激了纺织机械和蒸汽动力机的制造 , 并在广泛的领域促进和改进了冶炼技术;也可能是人力的 , 如新的产业需要新型的工人和领班;新的要求还可能是制度方面的 , 例如 , 铁路的发展刺激了以更大规模从小额储蓄者那里动员资金资源的方式 。
引言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内各个生产部门的地位
文章图片
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 , 在广泛的方面推进工业化过程 , 迅速地改变其所在的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环境 。 要么使老都市中心得到改造 , 要么导致新城市中心的产生 。 这种旁侧效应 , 以起飞期间的城市化建设为契机 , 建立起有纪律的劳动力队伍 , 增加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人员 ,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 , 银行和商业得到较大发展 , 建筑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 前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创造了能够引起新的工业活动的基础:或者通过削减其他工业部门的投入成本 , 提供吸引企业家的进一步开发的新产品和服务 , 或者产生一个瓶颈问题 , 从而吸引发明家和企业家来解决这种有利可图的瓶颈问题 。
主导部门产生的对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和新产业的诱导作用 , 刺激了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 , 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部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 这三种来自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组合 , 不仅证实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主导部门概念的合理性 , 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对主导部门的确定提供了大体的选择基准 。 在具体地考虑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时 , 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先行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中 , 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技术环境等 , 审慎地作出明智的选择 。 50年代中期 ,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 , 在理论上提出了两条基准 , 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基准” 。
在充分考虑和分析了本国的具体国情之后 , 这两条基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 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 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上述两个基准来选择战略产业 , 并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促进其发展 , 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 所谓收入弹性 , 即需求的收入弹性 , 是一种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的相关关系 , 用来衡量需求量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 一个产业部门的需求收入弹性比较高(把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也考虑在内) , 意味着它有着广阔的市场 , 而广阔的市场正是大批量生产和加速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 , 因此 , 收入弹性高的部门应该首先成为主导部门的条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