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为何迁徙?从演化和迁徙史中看到的答案( 二 )
文章图片
现生亚洲象及其地史分布图(图片来源:维基网基础上 , 由王浩瀚绘制)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的科学家们近年来利用牙齿的3D微痕质地分析技术和牙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技术 , 对华南地区更新世上述三种不同时期的化石象类的食性及古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 。 研究发现 , 华南早更新世的中华乳齿象与横跨整个更新世的剑齿象主要喜欢吃树的嫩叶 , 亚洲象则是混食性的动物 , 相对没那么挑食 , 既吃草又吃树叶 。
文章图片
种子植物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黄河象(师氏剑齿象)骨架(图片来源:王元提供)
文章图片
黄河象骨架复原图(图片来源:陈瑜绘制)
别小看饮食习惯的这点差异 , 就是因为亚洲象与剑齿象的食性差异 , 才使得它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 , 有效降低了物种间的生存竞争 , 使得两者能够从中更新世晚期一直共存到更新世末 。
文章图片
晚更新世期间曾在我国南方长期共存的两种象类的牙齿形态对比图(上为亚洲象 , 代表高齿冠;下为东方剑齿象 , 代表低齿冠)(图片来源:王元提供)
最终 , 剑齿象在更新世末期与全球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类一同灭绝 , 而亚洲象则因为具有更灵活多变的摄食模式得以残存 , 直至今日仍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零散分布 。
文章图片
现生的亚洲象(左 , 图片来源:Veer图库)及其头骨标本(右 , 图片来源:王元提供)
大象为什么一路向北?从演化和迁徙史中得到的启示
我们可以观察到 , 现在亚洲象主要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草地、竹林及宽阔地带 , 这也和它的食谱有关 , 它的齿冠(齿冠也叫冠齿 , 指牙齿外露于口腔的部位)更高 , 可以食用营养相对匮乏、难以咀嚼、对臼齿磨耗更大的粗食 。
亚洲象的生态习性相对多样化 , 它可以在森林和灌丛中生存 , 但更喜欢在山坡和草地等宽阔地带活动 , 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 尽管如此 , 亚洲象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仍非常敏感 , 在历史上曾经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东西向或南北向的迁移 , 中更新世晚期从南亚自西向东扩散至我国南方 , 以及晚更新世期间在我国南方广泛的迁徙都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间冰期 。
近年来 ,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显著 , 我们推测 , 这次云南野象群的北迁事件也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密切相关 。
近几十年来 , 我国在保护野生亚洲象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 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也增长了一倍多 , 但对于亚洲象栖息地的理解却一直有偏差 。
文章图片
正在喝水的象群(图片来源:veer图库)
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 , 亚洲象与已经灭绝的剑齿象不同 , 它并不是一种纯森林型的动物 。 亚洲象可以在相对密闭的森林里生存 , 但更偏爱在近水且相对开阔的灌丛和草地活动 , 呈现出生态习性的多样化 。
但实际情况是 , 我国在西双版纳为亚洲象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都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 , “计划烧除”与“开天窗”被禁止 , 森林密闭度迅速增加 , 林中空地、林窗逐步消失 , 影响了森林中草本与藤本植物的有效更替 。 换言之 , 森林密闭度高 , 乔木树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 , 导致亚洲象的主要食物减少 , 其最钟爱的栖息环境也在逐渐缩小 。 这应该是驱使野象群离开西双版纳向北迁徙的另外一大因素 , 它们作为“先驱者” , 北迁很可能是为了寻找更舒适的栖息地 。
可以说 , 过去两个月 , 我们正在见证亚洲象演化中一个小小小小的阶段 。 而基于亚洲象的演化与迁徙历史 ,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要想与亚洲野象和谐相处 , 首先要充分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对亚洲象生活环境的影响 , 更要正确理解亚洲象最偏爱的栖息环境并不是密闭的森林 , 而是近水且相对开阔的灌丛和草地 。 在此基础上 , 人类要尊重亚洲象的生活方式 , 想办法为它们找到最适合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空间 。
- 女子死后10天,为何会在墓穴里产子?科学家揭开千年母子骸骨谜
- 是什么力量在一直撑着?为何宇宙中所有星球,都“漂浮”在空中
- 概念经济为何如此火爆?
- 麻雀泛滥为什么没有人敢抓?没有灭绝的风险,为何还要被保护呢?
- 售价堪比黄金,长在白蚁窝里的菌类,挖到的人为何不愿卖?
- 澳4.2千米高的神秘巨人像,成因一直成谜,科学家为何不深入研究
- 泰坦尼克号内有大量珍宝,被发现后为何不打捞?专家:碰都不能碰
- 大连蛇岛是怎么成的?为何有那么多毒蛇,2万条毒蛇如何活下来?
- 大雁南飞那么危险,为什么它们不一直待在南方,而是来回迁徙?
- 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待一小时就能得7000块,为何无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