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对,那时错》观后感

《这时对 , 那时错》属于一种试验型的新电影 , 极具开创精神 , 该片讲述的是电影导演韩千秀(郑在泳饰演)某一天偶然遇见了女画家尹熙正(金珉禧饰演) , 于是一起吃晚饭 , 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
语言的苍白
对话双方的语言是极其苍白的 , 太过于形而下 , 导演编剧似乎正是在塑造着一种极其简单朴素的语言结构:“看起来很好喝”、“你在干什么?”、“我觉得这样很好”、“没有关系”、“我去买点咖啡吧”……一直处于一种尬聊的状态 , 不符合平日里chatterbox(话匣子)电影的特点 。
而正常的chatterbox电影 , 一般主角二人的谈话节奏会极快 , 两个人相识(艳遇) , 其关键就在于谈话投机之处 , 他们会谈天说地:人的灵魂是不是可以永存?巴黎圣母院是否会被烧毁?……《日落之前》就是很好的一部传统意义上的chatterbox 。 艳遇者之间的对话其实很容易就引入到形而上的、诗意的事物之上 , 也正是这种灵魂的突然相遇 , 制造了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这时对,那时错》观后感
文章图片
而《这时对 , 那时错》这部影片的设定就是以两个人为中心展开故事 , 并且也是依靠对话塑造人物、引出主旨的 。 我们极其疑惑为什么二人聊着平平无奇的日常 , 就开始相遇相知 , 视对方为知己 , 继而吃饭喝酒约会 , 得知无法相守后失落痛心(第一个故事是女主角、第二个故事是男主角) 。 情感的变化是无形之中的 。
也正是这种语言上枯燥感的塑造 , 造成第一个故事的单纯的语言观感比较差 , 第二个故事略好 , 但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
《这时对,那时错》观后感
文章图片
但是如果仅仅把导演洪常秀的意图放在于艳遇、灵魂的交合上 , 那就可以说只看了一半的电影 。 在两个故事交互的中间 , 影片的男主角被“什么是电影?”这个问题彻底地激怒了 , 他开始痛批语言的苍白无力和言辞的可笑 , 我们突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 为什么正在讲什么是电影 , 突然之间就换做是讲语言的无力呢?这一点已经很明晰了 , 这就解释了全片语言的单调性质 , 洪常秀导演借助片子里面导演的口 , 讲出试图以语言统治电影的弊端 , 我们不知道他在批判谁 , 但必然有一些人 , 看见言辞对话的优秀感染力 , 就试图以其统治电影、把握电影 , 于是两个导演同时痛批这种思考和行为 , 是对过度使用语言的猛烈批判 , 而且是对观者的深切提醒 。
《这时对,那时错》观后感
文章图片
那么如果语言不能表达电影 , 什么能呢?
洪常秀导演并没有一走了之 , 批判完言辞 , 同时不给出自己的答案 。 答案一在色彩 , 一在镜头 。
色彩的漫溢
看完这部电影 , 就学会了一种语言 , 并且在哪里都能看见这种语言:橙色 。 橙色作为背景色 , 就是情绪的漫溢 。 鲜亮分明的橙色 , 棱角锐利的橙色 , 模糊氤氲的橙色 。 橙色的漫溢就是情绪的漫溢 。
橙色分两处:背景色和人脸色 。
背景色的橙色 , 简单来看 , 就是哪里橙色多 , 哪里情绪强烈 。 从影片的小神庙 , 到咖啡馆、到饭店、最后到书店 , 橙色越来越强 , 越来越猛烈 , 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 , 二人的情绪越来越强烈 。 另一种是人脸 , 片子的男主角 , 一直是满脸红光的 , 并不是他身体好 , 而是存留在他体内、心里的强烈欲望和情绪的表达 。 女主角脸上无光 , 只有在咖啡馆、女主角家中情感逐渐被撩拨后 , 橙色光才逐渐强烈起来 。
《这时对,那时错》观后感
文章图片
故而为什么两个人尬聊着 , 突然间女主角同意导演来到她家里、和他一起吃饭;小酒馆里两个人聊着聊着就到了相爱相守结婚偕老的地步 , 而酒馆中不断加强的橙色光大概才是答案 。 故而体现出的是语言之下不能表达的情感暗涌 , 橙色就是语言 , 它使电影的剧本顺理成章 。
电影不会固定观者的座位 , 但是规定了观者的镜头 。 电影使得观者看导演使其看之物 , 《这时对 , 那时错》的高妙之处不在于运用了镜头语言 , 这是每个导演都会的 , 他教会了你什么是镜头语言 , 把这一种方法放在你眼前 , 让普普通通的对话言辞淡然无光 。 因为有两个故事放在这里 , 前后的故事对比造成的巨大反差 , 就是镜头语言的区别 。
例如 , 在女主角家中 。 第一个故事中 , 片里的男主角(导演)给到的镜头是一直盯着女主角看 , 连画一眼都没瞥到 。 女主角给到的是背影(后脑勺) , 男主角位置略高于女主角 。 所以情节的走向必然是男主角简简单单地夸赞女主角、鼓励她 , 女主角也算是默许了他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