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二 )


针对第一个问题 ,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实际上当前中国与海外在电影制作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很小了 , 但在两者在创作风格上仍有很大差异 , 这一点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
对此 , 黄家康导演坦言 , 在作品上世界各国比的终究还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 因此 , 我国的电影创作者要找到合适的题材、运用合适的想象力 , 从而让观众看到另外一个与好莱坞不一样的电影内容领域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追光动画总监、《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导演黄家康
而至于第二个问题 , 主创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许愿神龙》的克里斯·布兰博和执导《白蛇2:青蛇劫起》的黄家康都分别给出了他们在身体力行的探索中所积累的看法 。 布兰博认为 , 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完全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 但需要一些转换才能更好的让全球观众理解和共情 。
黄家康则举了《白蛇2:青蛇劫起》的例子来说明技术与美学结合的考量 。 在他眼里 , 即便诸如动态捕捉、LED虚拟拍摄等电影制作技术已十分先进和成熟 , 但对于一些细微的表情 , 仍难处理 。 再者 , 黄家康也认为可以在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电影的过程中适当保留动画的风格和特性 , 而非一味地追求科技感和先进感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而对于更为熟悉后期特效制作的常洪松来说 , 这个问题是需要抛给导演和美术的 , 因为他认为特效公司在跟项目的合作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乙方公司 , 工作重点不在创造 , 而在为导演和美术或者概念设计的创意提供技术的服务跟生产 。
因此 , 常洪松也引出了我国电影技术领域当前所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 。 具体而言 , 尽管中国的电影制作技术在不断革新 , 常洪松也感觉到了有越来越多年轻的、有才华、有想象的导演和美术在进入到这个行业里 , 但还不够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如何培养与产业适配的技术人才?
人才量少、能力不专精 , 是摆在当前中国电影技术发展面前的问题 。 这一问题的抛出 , 也让包括主持人何小青在内的所有与会嘉宾深感共鸣 。
近年来 , 谈及电影技术 , 很难绕走“人才”二字 。 一方面 , 行业普遍认为我国高校在电影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够专精;另一方面 , 游戏行业对视觉技术人才的抢夺更是给本不富裕的电影技术行业雪上加霜 。
对此 , 何小青从高校负责人的角度出发 , 认为培养电影制作方面的人才应该是件教学相长的事情 , 而学校则应该更主动地与相关企业搭建协同平台 , 以帮助学子们脱颖而出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青
承接何小青的观点 , 克里斯·布兰博、常洪松、黄家康则分别从好莱坞惯用模式、技术人才专精培养、成熟公司主动开放实习机会等角度加以补充 。 他们认为 , 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制作人才是不能“两头骑墙”的 , 要么就往成为一名优秀操机员的方向发展、不断钻研技术 , 要么就往创意人员的方向发展 , 习得视听语言表达、再反馈给技术制作 。
黄家康对此深以为然 , 他以动画制作流程部门繁多、分工细致的特点进一步说明 , 真正的技术人才都是需要专攻一个领域的 , 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凭着兴趣把所有的技术都学一遍 。 “我们现在这个行业也处于恨不得明天来了立马能工作的状态 , 所以我们对于培训的计划也是比较紧张的” , 黄家康坦言道 。
那么 , 面对内部弱点和外部冲击 , 电影行业应该怎样留下更多的技术人才呢?
马平就此向大家提出了一个令人颇为意外的观点 , 他认为可以尝试通过讲述电影情怀的方式来感召和留存人才 , 以度过当下 。 具体而言 , 马平认为情怀并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消极负面的词语 , 它反而才是从事电影相关行业最需要的心理素质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科影融合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理事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