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 , 工夫影业(宁波)有限公司合伙人常洪松向在场观众打趣地说道“我觉得这是我印象当中第一次坐这么满的(上影节)技术论坛” 。 可见在后疫情时代 , 电影从业者对技术的关注度达到了新高 。
而在这场满是干货的技术论坛上 , 来自不同技术领域的五位嘉宾相互探讨了关于远程协作、虚拟制片、技术迭代、中外差距和人才培养等备受业界关注的议题 。 其中 , 关于技术迭代、中外差距和人才培养这三个问题更是直击当前的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瓶颈 。
通过这场论坛 ,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前中国电影行业的技术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现在还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在讨论刚开始的时候 ,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主持人何小青一连向与会嘉宾提问了与疫情期间他们如何处理项目相关的两个问题 。
其一 , 这个问题是关于远程协作的;其二 , 它还是关于虚拟制片(或称“云制片”)的 。
不过 , 按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的说法 ,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被疫情“倒逼”出来的 。 他进一步补充道 , 尽管相关技术已实现许久 , 但具体操作确实是在疫情期间才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 。
尽管如此 , 在与会嘉宾的描述里 , 远程协作和虚拟制片都已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在技术层面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 尤其是对异地、甚至跨国合作来说 , 这两个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
对此 , 在跨国制作上经验丰富的BaseMedia创始人克里斯·布兰博也表示道 , 疫情期间 , 他的公司参与了一个大型虚拟制作的电视剧项目 , 主要负责后期 。 而为了更好地加速虚拟制作 , 他们也做了很多内部的技术研发工作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倍视传媒BaseMedia创始人兼CEO、编剧、导演、制片人克里斯·布兰博
诚然 , 疫情下的海内外电影行业都加速了对远程协作和虚拟制片的技术应用 , 这些技术也在不断地在优化和迭代 。 但是 , 我国当前的电影制作技术就真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吗?若有 , 这些问题又出现在了哪里?
首先 , 得益于效果插件和开发和AI技术的进步 , 与会嘉宾都对我国当前的电影制作技术水平感到认同和满意 , 所以他们更担心的是暂未与技术升级同步的流程规则升级 。
据常洪松举例 , 去年疫情期间他负责项目的50%-60%的镜头都是在线上完成的 , 但为了在日后可以更好地压缩成本 , 他正尝试推广“预制作”这一流程方法 , 以期能把特效制作前置到项目开机之前 , 从而用更小的成本完成创作试错 。 不过 , 这一流程方法都当下倾向于在拍摄过程中边创作边调整的中国导演来说 , 挑战很大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工夫影业(宁波)有限公司合伙人、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
其次 , 尽管当前的线上交流方式已十分成熟 , 但以马平为首 , 与会嘉宾却不约而同地对“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一点提出了忧虑 。 在他们看来 , 电影始终是一个集群化的创作 , 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所碰撞出来的火花 , 弥足珍贵 。
对此 , 熟知动画制作流程的追光动画总监、《白蛇2:青蛇劫起》导演黄家康向大家分享了他的观察 。 他说 , 与真人电影摄制不同 , 动画的制作流程本来就是十分部门化和数字化的 , 因此 , “预制作”在动画行业早就是个共识性操作 ,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能通过技术提升来更好地控制“预制作”成本 。
由此可见 , 中国电影行业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已不在于从无到有的突破 , 而在于从有到好的提升 。
在昨天上午举办的“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论坛活动开始之初|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文章图片
中国与海外的技术差距仍在哪里?
实际上 , 不限于技术层面上的“从有到优” , 这样的目标和需求也体现在了影片内容创作的方方面面上 。
围绕技术革新与内容创新之间的关系 , 主持人何小青向与会嘉宾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 , 是当前中国与海外的创作质量差距的问题;其二 , 是如何将技术与中国美学有机融合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