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居民这样参与( 二 )


如今 , 这个小区95户居民全部实现厨余垃圾自主分类 , 垃圾分类率达90% , 平均每月可实现厨余垃圾及绿化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近1吨 , 相当于过去1/3的垃圾清运量 。
让居民养成分出厨余垃圾习惯并不容易 , 环保工作人员与社区居委会做了长期宣传、引导工作 。 环保公益组织成都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项目主管魏蔚将其总结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员居民 。 发放厨余垃圾收集桶 , 对居民逐一宣传;工作人员在每天两个投放垃圾时段驻点 , 对居民进行引导 。 第二阶段是优化堆肥技术 。 通过改造堆肥池、增加干树叶比例、粉碎绿化垃圾等 , 让堆肥区无异味、少蚊虫 。 第三阶段是自主维护 。 通过提升物业工作人员能力和社区居民积极分子环保技能 , 确保小区堆肥池长期稳定运行 。
为了让居民乐于配合 , 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和物业工作人员在垃圾投放时段进行了半年时间的不间断驻点工作 。 长期驻点和就地堆肥让居民看到 , 大家做的不是无用功 。
“完全靠鼓励、倡导和宣传很难让居民信服 , 要让他们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 ”魏蔚认为 , 这需要在开始引导时就树立居民是垃圾分类主体的观念 , 而不是不依赖奖品、积分等诱导方式 。
魏蔚说 , 并非所有小区都适合或有条件就地堆肥;但是在就地堆肥小区 , 更多居民会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实际价值 , 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和坚定支持者 , 这个过程还能帮助小区提升议事能力、自治能力 。
这个村庄垃圾不落地
城市:北京
地点: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
“我们住在京北的小村庄 , 清清的渠水村前流淌……”每当村歌《辛庄人》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街巷中响起 , 村民便会将分好类的垃圾带到门口 , 垃圾收运车很快上门收走 。
“垃圾不落地 。 ”因为实现了这个目标 , 这个小村庄现在火了 。 走在街道上 , 你见不到垃圾箱 , 也很少见到垃圾 。
垃圾去哪儿了?“它们各有各的去处 。 ”在村中租住的北京阿牛公益创始人唐莹莹介绍说 , 4年前 , 她开始在村里推动村民在家按照“两桶两箱法”分类: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用村里发放的塑料桶来装 , 保洁员每天上门回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由村民自备纸箱存放 , 村里定期回收 。
为争取村民、租户支持 , 唐莹莹和村干部进行了两个月宣传 , 开了32场动员会 , 并开展上门动员、清理垃圾斗、净村等活动 。 “原以为是‘一阵风’ , 没想到这么认真 。 ”村民李大芳说 , 看着村里越来越干净 , 她和很多街坊也加入志愿者团队 , 劝导大家分好类 。
辛庄还建立起占地400平方米的环保站 , 环卫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分拣 。 通过开展酵素制作和堆肥试验 , 烂果子、树枝、厨余垃圾等也有了好去处 。 半年后 , 辛庄村民垃圾分类正确率达到95% , 混合垃圾减量约75% 。 这套经验后来在兴寿镇20个村得到有效推广 。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月 , 唐莹莹正尝试在北京城市社区里推广“辛庄经验” 。 她认为 , 居民、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保洁员、分拣员等相关责任主体的努力需要“被看见” , 不良行为人应被适当曝光;尽快建立市、区、镇街各个层级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 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作用;以党建引领牵头、以定时定点为基础、以责任唤醒为目标 , 建立激发相关方内生动力的垃圾分类工作方式 。
居民该干什么更明确
城市:厦门
地点:思明区前埔南社区古兴里小区
“社区垃圾分类要干好 , 各方要各司其职 。 ”这是福建一点蓝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水龙 , 参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南社区古兴里小区垃圾分类服务以来悟出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