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榆次老城 映现晋商风韵

《文化产业》 苗伟艳
走西口|榆次老城 映现晋商风韵
文章插图
历史更迭,古今交替,时光的年轮从不停歇。那 些曾经的繁华与辉煌,总会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茫茫 人海中,了无痕迹。
如今,只看到陈旧的建筑和古朴的街道,它们无 言地印刻着历史的沧海桑田。透过那些经年不变的青 砖瓦砾,总会发现,原来历史从未走远。榆次这座古 老的城,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记录着三晋大地上的 风土人情,展示着沉稳厚重的晋商文化。
榆次是山西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 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史书记载。 隋开皇二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榆次老城。清同治 时期在《榆次县治》中记载着其名称,“榆次禹贡冀 州之域,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 为榆州,即今榆社等处,榆次与榆社地相次接属故名。” 可见榆次的历史之久远,文化之深厚。
20 世纪 50 年代,在城市化建设中,榆次老城逐渐 消失。直到 21 世纪初,老城开始修复。完工后的榆次 老城,变得古朴厚重,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盛世繁 华。走在老城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城隍庙、凤鸣书院、 清虚阁、大乘寺、褚趺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 和人文景观。
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就在榆次,它 是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是民 间和道教所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在城隍庙前,有两尊 貔貅威风凛凛地横卧在广场。据说,貔貅是一种发财的 瑞兽。城隍庙前的貔貅在阳光下昂首挺胸,像一对忠诚 的卫士,日夜镇守在古城。
凤鸣书院作为清代榆次的县学,是榆次的最高学府。 院名来源于西晋荀藐,荀藐在任榆次知县时政绩卓越, 有凤集榆次之说。凤鸣书院园林式的布局带给了莘莘学子典雅的学习氛围。园林中间有一座砚水湖,湖边有 石景水瀑花木,营造出清静而优雅的环境,正是读书 明心的好地方,也许曾有三两学子在这里探讨文学, 于谈笑间便落笔成文。此外,褚趺书院等地也都见证 着学子们日夜苦读的身影,深厚的文学积淀让这座老 城更加优雅。
这些建筑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才有 了如今的岁月静好。榆次正在向世人展示其历史的积 淀之美,这座老城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为后世 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千年老城记载着无数 个民族英雄守乡卫土的豪杰壮举,也演绎出了许多民 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在榆次老城瓮城的西南角有一座亭阁,名为榆石 亭,记载了 2500 多年前关于“美丽的石头会说话”的 传说。《左传》中记载,晋平公二十四年的春天,有 传言这块石头说了话,晋平公听说后,便向当时的乐 师师旷询问。师旷告诉他,石头是不可能会说话的, 可能是传闻有误,或者有某种心声想通过石头传达出 来,以此来劝诫晋平公要仁政爱民,过分压榨百姓只 会让他们敢怒不敢言。
后世也有多位文人谈到这件事,为官者也多以此 来警醒自己要仁爱理政,造福一方百姓。位于县衙东 南角的思凤楼,建在 1 米多高的方形台明上,台明四 周设围栏,南北两侧为石踏步。思凤楼讲述了 1700 多 年前吉祥的凤凰来集会的故事,即“有凤集于榆次”。 民国《榆次县志》记载:“咸宁二年(公元 276 年) 六月,凤集其境。”成群的大鸟在榆次聚集翱翔,百 姓传言,这种大鸟就是凤凰,是荀公政风清廉,为老 百姓带来了吉兆。晋武帝司马炎听说后下诏令褒赞他, “就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 荀藐作为优秀父母官,深受百姓爱戴,其奉公为民的 形象印刻在历任榆次地方官吏的心中。
七百多年以后,在宋朝天圣年间,考中进士的文 彦博出任榆次知县。来到榆次的文彦博励精图治,广 施仁政。从政之余,文彦博十分敬仰七百年前的地方 父母官荀藐,故修筑思凤楼作为纪念,把思凤楼作为 自己效法荀藐政绩的座右铭。后人为思凤楼撰联:民 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官重廉明,龙 卧青云,一楼千古两贤吏。
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为榆次老城带 来了深厚的儒学底蕴。一座城,因为有了文化的支撑 才能长久;一群人,因为有了共同的信念才能源远流长。 榆次的老百姓身上也有着坚韧、诚信、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也正是山西商人能够走出山西,成为一代商帮的重 要原因。
位于晋中的榆次老城,在岁月中沉默着、守候着, 她同一位饱经风霜的睿智老人。它厚重的历史,虽然 无法与人言说,但其中留下的诸多古建筑无不体现着 浓厚的晋商文化。许多人慕名而来,漫步在榆次老城, 街道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气势恢宏,造型优美。 这些建筑以汉族古建艺术为载体,使游客能够感受到 悠久的历史,体会晋商的辉煌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