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夕阳红枪法,打不准的大炮!大航海时代真实海战其实是这样的
作者:铁士代诺
说起海战 , 很多人的直观印象可能是两支舰队的火炮激情对射 , 血光四溅的甲板白刃战 , 亦或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海战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加勒比海盗》、《怒海争锋》、《海贼王》等航海题材影视动漫作品 , 殊不知在海战技术有限的大航海时代 , 真实的海战其实远没有影视作品想象的那么简单 , 比如船上炮手们正是通过能否看清敌方船员的鞋子作为重要射程参考 。
文章图片
类似图中的开火距离 , 显然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
这里没有二营长 , 也没有意大利炮
某种程度上来说 , 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 , 就是从输给“坚船利炮”开始的 。 而更早一些的17世纪 , 海上作战技术 , 尤其是舰载火炮的科技树 , 暂时还没有跟上大航海时代开疆拓土的步伐 , 在缺乏足够适配性的背景下 , 把陆地的军火装备搬到船上听响儿对轰给船长壮胆 , 成了大部分舰载武器 , 尤其是火炮类的主要职能 。
文章图片
当人类在16、17世纪把船造的越来越大之后 , 地上的大炮才终于被搬到了船上 。 其中射程、威力、操控性三项数值最为均衡的加农炮 , 成了最为常见的一种舰载火炮 。 而诸如高射程高抛物线 , 对操作精度要求很高的迫击炮;以及威力巨大 , 但不便于日常保养的榴弹炮 , 则是大型舰船上才会少量持有(通常就是放在船上吃灰)的高级货 。
以英国海军为例 , 其加农炮一般会使用重量为19公斤的炮弹 , 到了17世纪后半叶 , 一种形状长而窄的8公斤重炮弹开始被普遍列装 , 它们构成了炮手们在海战时的无限开火权 。 而萨克尔火炮、铳枪和蛇炮等小型单兵操作的火炮 , 则专门用来对付船上的人员 。
文章图片
17世纪的舰载加农炮 。 相比于陆地 , 其实就是改良了移动和固定用的四轮底座
加农炮除了可以发射标准的球形炮弹外 , 也经常会被想象力丰富的军工设计人员和杀疯了的炮手们往炮管里塞进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 例如用锁链在两端把两枚炮弹分别焊死 , 组成了缝合怪一样的“锁链弹”(诸葛村夫直呼内行 , 就问你木牛流马能否一战?);如果你觉得纤细的锁链无法体现出野兽先辈的男儿风范 , 那么可以把以柔克刚的锁链换成黑又硬的大铁棍 , 然后依然是将两枚炮弹焊接在一起 , 让敌人感受这股阳刚之气——迎接疾风吧!
文章图片
这些常规or非常规炮弹里 , 你pick哪一款?
这还没完 , 看过地雷战的朋友们 , 一定对里面出于民间智慧的各种黑科技印象深刻 , “榴散弹”在海战中就扮演了“什锦沙拉”的角色 , 船员们发挥动手能力 , 往里面填上火枪子弹、石块、金属罐等等炸裂后会四处喷射的杀伤物 , 以期可以造成接触目标后二次溅射的杀敌效果 。
好了 , 现在弹药已经备齐 , 灯光老师请把高亮舞台效果交给炮手 , 接下来轮到他们的表演了 。
在海面上 , 人人都是夕阳红枪法
就算炮弹上开怎样的脑洞 , 17世纪的海战归根结底还是粗放型的战场 , 为了让加农炮射出的锁链弹、棒状弹、榴散弹可以造成有效杀伤 , 炮手们的射术大都遵循两个主要的技术统计标准:随缘和溅射 。 像是电影里那种纯粹靠火炮把对方船打沉的情况极少出现 , 更多时候是靠溅射和火炮掩护接近对方 , 最后还是登船后拼枪、拼刺刀解决问题 。
文章图片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 , 炮手们会把能否看清对方船员的鞋子 , 当做进入射程的标志 , 因此绝大多数海战都是战略层面的近身战 , 50英尺范围内“零距离炮”的情况十分常见 。
然而远程打击的困难之处在于 , 由于生产工艺受限 , 每一颗炮弹装填的火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相同 , 就像你在打篮球时 , 每一次投篮都用不同的篮球 , 就算你自己手感过关 , 命中率也还是难以保证 。 而且炮弹直径比炮口通常小四分之一英寸 , 以确保炮弹不会被卡住 , 但也因此带来了炮弹在炮管内左右回弹的不稳定性 , 这样在炮弹射出时 , 它会像高尔夫球那样沿着曲线飞行 , 几乎不可能命中目标 。
- “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炉!你的收入是什么段位,能成为中产阶级吗
-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魏铭纬)还记得去年自己挣了多少钱吗?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最新统计出炉!2020年海南人均收入2.7万余元
- 截至2020年底|你有多少存款?广深人均超10万元
- 最近一段时间|人均存款数据出炉:北京19.6万排首位,你们的存款达标了吗?
- 北京人均存款近20万 您的存款金额达到这个标准了吗
- 据第一财经报道|北京人均存款20万?网友评论亮了
- 印度神秘族群人均50岁:吃腐烂尸体,骨灰涂抹全身,以此净化灵魂
- 前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出炉,你处于哪一级?进入中产阶级了吗?
- 人均负债14万左右,从储蓄大国到“负债”大国,我国为何会这样?
- 养老金每年在涨,可为什么很多人的养老金,还是达不到人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