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新型孔子学院背后有何大招?能助力任正非破局华为困境吗

任正非“砸钱、砸科学家”能走出华为芯片断供的困境吗?孔子学院的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中英校际科技合作 , 在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01任正非“砸钱”就能搞研发吗?
全球首个新型孔子学院背后有何大招?能助力任正非破局华为困境吗
文章图片
2021年3月31日 , 华为2020年财报的公布引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 , 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保持增长无法掩盖三大支柱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事实 。 芯片断供引发的华为困境 , 也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整体困境 。
比年报更值得分析的是2021年1月下旬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群发的《星光不问赶路人》的邮件 。
在任正非看来 , 华为尽管遭遇制裁和打压 , 但不会放弃全球化战略 , 孤立的自主创新是走不通的 , 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
对于高新科技企业而言 , 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是根本出路 。 不过 , 华为在科研、人才、国际合作方面的策略值得商榷 。
在国内高新科技企业中 , 华为的科研高投入有目共睹 , 每年维持在200亿美元的规模 , 占集团营收15%以上 。
在科研人才引进方面 , 任正非2019年5月曾表示 , “过去的方针是砸钱 , 光砸钱不行 , 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 ”
仅2019年招聘的8位优秀博士生 , 年薪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 。 同年6月 , 华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高薪招聘天才少年 。
国际合作一掷千金不在话下 。 以2020年6月为例 , 华为在英国剑桥建设集团海外光电子业务总部 , 投资额超过10亿英镑 。
然而 , 华为一边“砸钱”搞研发 , 另一边却面临企业文化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 狼性文化盘活的是营销 , 但未必能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 再加上多年积重难返的官僚化 , 科研团队的创新驱动受到限制 。
科研与大学是不能分开的 。 在欧美国家 , 产研合作的模式比较成熟 , 科学家的学术自由、研发自主性得到广泛尊重和认可 。 华为能做到吗?
02国家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大招你看懂了吗?
全球首个新型孔子学院背后有何大招?能助力任正非破局华为困境吗
文章图片
回归教育 , 回归校园 , 回归与世界知名院校前沿技术的衔接 , 才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破局的根本出路 。
这一点任正非也认可 。 2019年5月他公开表示“应该把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 尊重教育、尊重教师 。 ”
就在华为开始遭遇发展瓶颈时 , 2019年7月8日 , 中英知名高校合作的、全球首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建成 。 消息一出 , 在国内教育界、科技界产生积极反响 , 更多业内人士在思考、揣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中国华东理工大学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ofHuddersfield , 简称哈德)共同合作的孔子学院在英国西约克郡哈德斯菲尔德市正式挂牌 。
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名誉校长、英国皇室成员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曲景平教授、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校长BobCryan教授出席了“新型孔院”成立的签字仪式 。
多年来 , 孔子学院一直以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向 。 在中国高科技企业国际竞争遭遇困难的情况下 , 在北美、欧洲部分国家关停孔院的不利形势下 ,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设立的“科技·创新”型新孔院昭示了国家战略的积极调整和变化 。
而新型孔子学院成立一年后 , 教育部的官方文件印证了国家战略调整的端倪 。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 , 要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产学研深度合作 , 扎实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显然 , 华东理工与哈德的合作以孔院为先导 , 突显了自上而下的顶层战略布局 。 中英两个理工科领域、应用科学领域的知名学府在高科技人才培养、师资交流、科研成果落地方面加深合作 , 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内涵 , 实现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
而首个新型孔院落户英国、与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合作 , 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科技战略发展构想呢?
03英国产学研的动力源泉
全球首个新型孔子学院背后有何大招?能助力任正非破局华为困境吗
文章图片
在2020年度世界经济排行榜(WorldEconomicLeagueTable)上 , 中国GDP世界第二 , 英国排在全球第五、欧洲第二(仅次于德国) 。
在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形势下 , 英国教育成为中国学生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