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古今文人墨客咏牛,相当“牛”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华凌
牛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 ,
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享有尊荣地位 。
在牛的身上 ,
不仅有埋头苦干、
勤劳奉献的实干形象 ,
也有取长补短、
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说起牛 ,
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咏牛”诗句 ,
特别是托物言志的文学形象中相当“牛” ,
而且耐人寻味 。
田园牧歌 别有风情
牛 , 已然成为诗人描写自然风光特别是农村田园景象的亮点 , 增加诗境的意趣和韵味 。 牧牛、饮牛、爱牛 , 可谓诗人咏牛常见的内容 。
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有咏牛的诗句:
“尔牛来思 , 其耳湿湿……或降于阿 , 或饮于池 , 或寝或讹” ,
——《小雅·无羊》
意思是你的牛儿都来了 , 摇动着耳朵 , 有的跑下山坡 , 有的到水边喝水 , 有的睡觉有的在那躺着 , 很具体地描绘牛的形象与活动情形 。
牛没有骡马的暴躁、驴的倔强 , 连老人、妇女、儿童都能放牧役使 。 人与牛和谐相处的乐趣 , 素来是古代诗人笔下表现田园生活的题材 。
诗经|古今文人墨客咏牛,相当“牛”
文章插图
牛不仅与人相伴相欢:“相伴有田父 , 相欢惟牧童”(唐·元结《将牛何处去》);与弱小动物也能和睦相处:“牛蹄彳亍牛尾摇 , 背上闲闲立春鸟”(清·王恕《牧牛词》) 。
还有宋人雷震《村晚》诗云:“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 。 牧童归去横牛背 , 短笛无腔信口吹 。 ”这是一幅生动的牧归图!较之欧阳修的《牛》诗“土坡平慢波田阔 , 横载童儿带犊行” , 则更胜一筹 。
而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 , 牧儿唱歌牛载归 。 儿家在原牛在坂 , 歌声渐低人更远……”描绘出一派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风情 。
勤劳象征 备受赞颂
牛 , 吃苦耐劳 , 憨厚善良 , 被看作是勤劳的象征 , 备受人们的赞颂 。
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自称“耕砚牛” , 李可挚一生酷爱画牛 , 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的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 而这种爱牛、敬牛的心情和言行 , 在古代的咏牛诗中有着更集中更深刻动人的描写、反映和寄托 。
例如 , 宋人梅尧臣诗:“破领耕不休 , 何暇顾羸犊 。 ”可谓一心只想奉献 , 不谋半点私利 。 王安石笔下的《耕牛》也是如此:“朝耕及露下 , 暮耕连日出 , 身无一毛利 , 主有千箱实 。 ”唐代柳宗元远谪柳州时写下的托物寄情的四言诗《牛赋》 , “抵触隆曦 , 日耕百亩”、“自种自敛 , 服箱以走” , 讴歌牛具有“利满天下”“富穷饱饥 , 功用不有”的美德 。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老黄牛》一诗 , 热情称赞牛的勤奋:
块块荒田水和泥 ,
深耕细作走东西 。
老牛亦解韶光贵 ,
不待扬鞭自奋蹄 。
人们经常引用自勉 。
诗经|古今文人墨客咏牛,相当“牛”
文章插图
言志抒怀 心灵升华
以牛喻人 , 借牛抒怀 , 是古代咏牛诗作的常用手法 。
宋人孔平仲《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 , 鸣泉落窦谷登场 。 老牛粗了耕耘债 , 啮草坡头卧夕阳 。 ”诗中对老牛有赞赏 , 有怜惜 , 也含有自喻之意 , 抒发了作者饱受官场辛苦 , 屡遭贬谪坎坷的感慨 。
在此类诗作中 , 最感人的莫过于宋朝李纲的《病牛》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 ,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
不辞羸病卧残阳 。
前两句 , 极力突出牛的辛劳、功绩 , 后两句格调转为慷慨高昂 , 李纲借病牛自喻以言志 , 诉说当时朝廷的寡恩薄义 , 抒发了自己愿为天下苍生而竭尽心力的广阔襟怀 。
被毛泽东誉为“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的鲁迅 , 有两句广为传诵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这正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 郭沫若赞道:“虽寥寥十四字 , 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 , 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 , 表现具足 。 此可谓前无古人 , 后启来者 。 ”
上世纪十年劫难中 , 众多知识分子与牛为伍 , 忍辱负重 , 《牛棚吟》《牛栏歌》暗中传唱 。 著名杂文家、诗人聂绀弩作有《放牛》诗 , “生来便是放牛娃 , 真放牛时日已斜”“苏武牧羊牛我放 , 共怜芳草各天涯” , 以豁达之胸襟 , 抒写悲愤之心情 。
无疑 , 牛年里多咏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