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那些被称为“河间”的历史名人

历史上有用籍贯称呼名人的传统 , 被世人称为“河间”的河间名人 , 当推一代名医刘完素“刘河间” , 还有一代文宗纪晓岚“纪河间” 。从这一称呼中足可窥见 , 他们和家乡割不断的情缘 。
下图 , 刘河间伤寒六书 。
辽宋夏金|那些被称为“河间”的历史名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完素 , 字守真 , 生活在宋末金初 , 当时的河间是金兵进攻北宋的交战地带 , 连年战祸 , 民不聊生 。刘完素出身贫寒 , 父亲因有病没钱医治而身亡 。这一切让刘完素立志学医 , 他在认真研究《黄帝内经》的基础上 , 突破医学桎梏 , 拒绝墨守成规 , 主张以寒凉攻邪 , 并最终开创了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寒凉派” 。
一次刘完素出诊归来 , 遇到一户人家的产妇因难产而亡 , 正在发丧 , 刘完素看到棺材中有血淌出 , 仔细观察血的颜色 , 他断定人还没有死 , 于是恳求开棺救人 。打开棺材后 , 他认真察看病妇面色 , 细心切脉 , 然后取出银针 , 引针入穴 , 随即产妇苏醒 , 胎儿顺利产下 , 丧事变成了喜事 , 产妇全家磕头谢恩 。神医刘河间的知名度也随着“一针救两命”的故事四处传扬 。
刘完素一生著述颇丰 ,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还只是传说 , 那么《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著作 , 却是中华医学宝库中实实在在的珍贵遗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刘完素的著作“亦因地因时 , 各明一义 , 补前人所未及” 。此外 , 一代名医刘完素曾婉拒朝廷让他做官的命令 , 一心在民间治病救人 , 为此 , 河间的百姓纷纷自发修庙纪念他 , 至今仍年年祭祀 , 铭记其悬壶济世、拯救民众远离病痛的善行 。
历史上有用籍贯称呼名人的传统 , 被世人称为“河间”的河间名人 , 当推一代名医刘完素“刘河间” , 还有一代文宗纪晓岚“纪河间” 。从这一称呼中足可窥见 , 他们和家乡割不断的情缘 。
纪晓岚和刘完素贫寒的出身不同 , 他出生于河间望族 , 和刘完素拒绝为官不同 , 他官至礼部尚书 。清中期有所谓“南袁北纪”两大名士之说 , “南袁”乃浙江人袁枚 , “北纪”即是纪晓岚 。
在家乡百姓口口相传的关于纪晓岚的故事中 , 有一则叫“庇护乡里” 。据传说 , 袁枚出任河间主考时 , 以河间双塔为题 , 出上联“双塔隐隐 , 七级四面八角” , 诸位考生因不会应答只是摇手 , 袁枚便借此嘲笑纪晓岚故乡河间无能人 , 纪晓岚笑着说:“诸生摇手即是作答:孤掌摇摇 , 五指三长两短 。只不过你不理解罢了 。”袁枚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完全符合纪晓岚的性格特点 , 但十有八九属于“戏说” , 乡亲们之所以津津乐道 , 就在于它体现了纪晓岚对家乡的感情 。
纪晓岚在自己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记述家乡河间一带的故事 , 具体写到某村某镇或有名有姓之人 , 足可见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 , 都怀有深深的眷恋 。他在《槐西杂志·卷三》中写道:“余乡产枣 , 北以车运供京师 , 南随漕舶以贩鬻于诸省 。土人多以为恒业 。”
辽宋夏金|那些被称为“河间”的历史名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金丝小枣是沧州的一大特产 , “崔庄多枣 , 动辄成林 , 俗谓之枣行 。”崔庄即是纪晓岚的家乡 。在枣行中吃着红枣长大的纪晓岚 , 一生喜欢红枣 , 不仅《阅微草堂笔记》中多处写到红枣 , 甚至还专门写了《食枣杂咏》六首:
辽宋夏金|那些被称为“河间”的历史名人】八月剥枣时 , 檐瓦晒红皱 。
持此奉嘉宾 , 为物苦不厚 。
岂知备贽谒 , 兼可登笾豆 。
桂子不可食 , 馨香徒满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