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华人,正在颠覆科技巨头英特尔( 三 )


AMD还成立了专门的业务发展委员会和工程设计领导团队 , 定期审视AMD的路线图 , 确保所有的投入均在正确的方向上 , 在正确合适的时间点向客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 。
2017年2月21日 , 在旧金山举行的AMD Ryzen Tech Day大会上 , 苏姿丰微笑着发布了全新架构的Ryzen(锐龙)处理器 。 新架构让AMD的产品重新具备了竞争力 , 且性价比高于英特尔的产品 。
半年后 , AMD发布的财报显示 , 公司逐渐摆脱亏损 , 重新实现盈利 。
03
英特尔四面楚歌
苏姿丰的步伐没有停止 。
在发布全新的个人电脑CPU后 , AMD将新架构和新技术辐射到了其他市场 , 包括苏姿丰提到过的数据中心 , 以及商用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市场 。
在走上正确轨道后 , AMD爆发出惊人的潜力 。 他们选择和台积电合作 , 押注7纳米制程 , 迅速完成了对英特尔的超越 。
2019年 , 这是AMD的50周年生日 , 也是苏姿丰的50周岁生日 。 AMD在这一年扬眉吐气 , 发布了世界上首块7纳米台式处理器 , 显卡也迈入了7纳米制程 。 更让AMD引以为豪的是 , 自己的技术整合涵盖了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HPC)和下一代游戏机 。 这成为AMD利润和股价大涨的原因 。
在AMD出色表现的衬托下 , 英特尔疲态尽显 。 因为研发不顺 , 英特尔在14纳米这一制程上停滞了整整5年 , 直到今年才推出10纳米产品 , 但表现依然不佳 。
今年7月 , 英伟达的市值达到2500亿美元超越英特尔 , 此后一路上涨至3200多亿美元 。 不久前英特尔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更是给投资者破了一大盆冷水:营收同比下降4.5% , 环比下降7.1%;毛利率同比下降5.7%;净利润同比下降28.6% 。
截至12月29日 , 英特尔的市值一度跌破2000亿美元大关 , 在对冲基金的救场下才勉强涨回 。
尽管现金流充足 , 但英特尔似乎已经到了悬崖边 。 在处理器制造领域 , 英特尔已经跟不上台积电和三星的节奏 , 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CPU则被AMD持续抢夺份额 。
更糟糕的是 , 英特尔的传统客户 , 如苹果、微软和亚马逊等公司已经在开发自己的内部芯片解决方案 , 并交由台积电和三星代工制造 。
11月末 , 苹果基于ARM架构推出了M1芯片 , 这款处理器在很多场景下的性能已经超过了16 寸 MacBook Pro 所搭载 i9-9980HK , 同时功耗表现要好于英特尔的处理器 。 未来 , 苹果会不会把Macbook的全线产品换上自己的处理器?
目前为止 , 对英特尔威胁最大的还是AMD和英伟达 。 在苏姿丰的领导下 , AMD重回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 , 并且将它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称自己的新产品为“世界最强x86处理器” “现代数据中心的新标准” 。
而这一市场是英特尔的现金奶牛和增长引擎 , 占到了英特尔第二季度收入的52% 。 AMD基于7纳米制程推出的产品 , 性能明显领先于英特尔 。
黄仁勋领导的英伟达在市值超越英特尔后 , 仍在快速增长 , 目前已经超过了3200亿美元 , 把英特尔远远甩在身后 。 主要原因在前景广阔的人工智能应用中 , 英伟达占得了先机 , 英特尔则迟迟未能进入这些场景 。
十年前 , 英伟达的首席科学家戴维·柯克说服黄仁勋做出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风险极高的疯狂决策 。 首先是让一块只能渲染图形的独立显卡 , 变成一个通用计算图形处理器(GPGPU);另一方面则强烈要求英伟达现有与即将推出的所有GPU都必须支持CUDA程序 。
CUDA是一种由NVIDIA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 , 该架构使GPU能够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 。 它让GPU不再单独存在于个人用户的显卡中 , 仅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工作;而是让GPU通用化 , 把“个人计算机”变成可以并行运算的“超级计算机” 。
现在 , 英伟达已经在CUDA基础上开发和积累了针对不同领域的大量算法与软件 , 人工智能领域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基本都是基于CUDA进行GPU并行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