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装台》是一部既“丧”也“暖”的电视剧?答案在这里( 二 )


大结局中虽然呼啦啦走了几个人 , 但活着的 , 差不多都给了妥帖的结局 。 真也是既丧也暖的一出生活剧 。
为什么说《装台》是一部既“丧”也“暖”的电视剧?答案在这里】《装台》诚如原著作者所说 , 是下苦人的戏 。 但不避苦也不卖苦 , 你能从中咂摸的 , 是火热的生活滋味 。 坚韧从不用拔高 , 要想哄自己振作时便用方言轻唱一句“不愁” 。 它被视为一部陕西文化的宣传片 , 也因为里面有美食、有方言、有城墙和院门洞 , 但是 , 这都不是符号化的概念抓取 。 融于自然生活的地标 , 是当地人本身生活轨迹的隐现 。 就连现在早被升级换代的“拐的” , 都是一座城曾经的记忆 。
这种带有强烈城市标记的陕剧 , 二十年前其实也有一部 。 《12·1枪杀大案纪实》 , 如今在豆瓣评分上仍高达9.3分 。 办案人员为侦破案件所做的调查追访 , 几乎是三秦大地城市乡村的无数次穿行 。 片中曲开头就是三句纯正的秦腔念白 , 全剧用浓酽的陕西方言说出 , 算得上一种陕剧风格的先声 。 如果说它与《装台》有什么承传关系 , 那就是 , 当年那出戏的导演 , 正是《装台》导演李少飞的恩师 , 李少飞在那出剧中饰演过角色 , 同样亮过相的还有《装台》剧友情出场的陈小艺 。
《装台》剧中人物 , 虽讲的是“陕普” , 但因为大部分演员都是陕西籍 , 所以方言的韵味并没有流失 。 八叔每每面对八婶 , 开口一个“呀——” , 就已是潜台词十足 。 那是从语言到神情乃至所有肢体语言的匹配 。 恰如意大利诗人、导演帕索里尼在他的诗创作里所体会:“我一旦采用了它(指方言) , 便意识到自己接触到了某种事物的生命与真实 。 ”是的 , 一种方言里 , 有一个地方语言与生活之间穿梭往回的暗流 。 私密而亲切 , 是说话人与听话人都能找到归属感的自如 。
北方语系的方言 , 讲出来一般不会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 , 但非本地人却能从这种语音语调中 , 感受到一种地域的特质 。 闫妮当年在《武林外传》中所说的千娇百媚的陕西话 , 已经打破了陕西话只是“生蹭愣倔”的偏见 , 这次 , 她用陕普塑造出来的蔡素芬 , 则呈现了温顺、懦弱但又知情达理的关中女子绵软的一面 。
如果说 , 当年的《12·1枪杀大案》剧因为侦破剧的主调 , 使得整部剧显出善恶交锋时的冷峻 , 那么《装台》洋溢的 , 则是对生活的温情 。 那种什么苦都能托得住化得开的淡然 , 体现在无论好坏境遇 , 都可以是那句有一搭没一搭的接话:“好着呢 。 ”
说到那批装台工的小人物群像 , 演员的面孔也不陌生 。 连张嘉益带好几位都在电视剧《白鹿原》中出过镜 , 再集合一起干装台 , 宛若一批原上的人 , 终于从历史的黄土漫漫中走出 , 扎进了再次变革中的城中村 。
时代的巨变中 , 一切都在变 。 这部看来主打秦腔秦韵的陕剧 , 音乐也不再是赵季平“黄土地”式的雄浑与悲凉 。 新一代的本土音乐创作者所营造出的音乐 , 轻快、现代 , 疤叔出现的场面 , 秦腔小锣的击打 , 尤其能赋予人物逗趣般的动感 。 那种渐进渐融的试探节奏 , 让人相信 , 生活的难度系数虽没有降低 , 但中间自有回转 。 有八叔这样生命自带的神演技 , 再铁了心的八婶也得追到终南山 , 将这个假意修仙之人 , 拉回到柴米油盐 。
至于死缠烂打的三皮 , 何时又转身放弃不切实的轴念与追求 , 许多人觉得转变有些突兀 。 但观众统统都做了体谅 。 甚至连我都为菊这个人设 , 在朋友那里做了自圆其说工作 。 我说菊这种歪(厉害)女子 , 我小学同学中就有 , 后来住单元房 , 她家正好守着院门口 。 全家人都是见谁都像要吵架的架势 , 连我都要躲着走哩 。 我这样说的时候 , 其实又在想 , 如果没有《装台》这部戏 , 我会不会再想起她 。 以及 , 她为什么当时苦大仇深成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