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林语堂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个人之一。”刘海粟表示:“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个人。”鲁迅得到他的一副墨宝,大赞:“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术,幸甚!”......就是这样一个被所以人赞誉,崇拜的风流才子,在写下《送别》几年之后,入山苦修遁入空门。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文章插图
李先生生于天津,父亲曾中进士一职,家里也是富甲一方。相传,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李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自然,从小便是锦衣玉食的成长,然而,再大些之时,父亲离世,加上,庶子的地位,这让李叔同自小便体验到世情冷暖。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年少时的李叔同,便有了世事无常的感觉,以至于十五岁便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句子。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文章插图
也正是这样对于世间繁华悲凉的思考,李叔同极其厌烦先生教的的“正学”,反而喜爱上当时所谓低贱的戏曲,甚至于,喜欢上了当时的伶人杨翠喜。少年时的爱慕许是注定要蒙上一抹悲情的色彩,杨翠喜被一官宦之家的人看中,而李叔同也是在自己母亲的要求之下,迎娶了一位茶商之女俞氏。对于俞氏,李叔同自然是喜欢不起来的,爱情的失意,让他更加沉溺于艺术的天地里,从戏曲到西洋乐器,从绘画到书法,全部成了李叔同寄托感情的出口。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维新变法的兴起,让李叔同重新燃起了心中的火,他刻下了“南海康梁是吾师”,每日读报,宣扬变法。却哪里知道,这场变法也仅仅只有百日的时间。爱情的破灭,事业的失意,每一个都成为一个个枷锁,让李叔同再次认识到什么叫做世事无常。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文章插图
于是,李叔同便效仿柳永,纵身于情色犬马之中,更是在红尘之中见识到了伶人戏子的逢场作戏,朝开夕落的悲凉。没过多久,母亲的离世成为了李叔同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之处。他在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颓废失落,远赴日本留学,度过了六年的学习生涯。丰子恺曾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认真,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也就是这种近乎极致的自我约束,无论是音乐、绘画、话剧,李叔同自然是成绩斐然,讲其他人远远甩到身后。就是这样的认真,让李叔同成为了中国许多个第一。他最早讲西洋乐器介绍到中国,最早编写了《西方美术史》,最早将西方的戏剧理论带到中国,开办属于中国自己的话剧社......在他回国后,受聘成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文章插图
此时,再也不见一身华服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位身穿素衣,一板一眼的朴素老师。李叔同教育学生,便是用美德去感化。有学生上课来迟,关门声太响,他也不会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之后,将学生单独叫来,严肃的说:“以后切勿吵到别人。”说完,还会在向这位学生鞠上一躬。正如夏丐尊所说:“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菩萨有光。”任教六年期间,李叔同先后教导出丰子恺、潘天寿等高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和音乐人才。然而,李叔同太早见识到世事纷繁,太早认清人世间的无常悲苦。他多次想要通过艺术去宣泄心中的闷苦,却屡屡失败。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下,他从佛家的苦修之中,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之处。1918年李叔同远离尘世,遁入空门。从此之后,李叔同便失去了踪影,世上却悄然多了一位“弘一大师”。在这之后,他的日本妻子,找遍了数十家的寺庙,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