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说起“姓氏”好像都是一个意思,其实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在母系氏族时期,因为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孩子们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试想一下孩子们天天围着母亲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可想而知,父亲的地位肯定是不高了。大家都听说过一个神话传说叫“ 女娲补天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母系氏族社会受人尊敬的妇女领袖,带领先民们对自然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景,跟男同胞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文章插图
女娲补天
正因为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男女之间繁衍后代,血缘关系就有些乱,导致后代质量不好,所以为了区分血缘,也是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就应运而生了。“姓”这个字,其偏旁部首个“女”字旁,这也说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可以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故而他们之间就不能通婚了。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先秦时代,随着社会的演化,能拥有姓的那都是贵族,庶民那是很少有姓的。《左传》当中就一段对话,对姓氏的差异有了经典的解释,其中说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贵族生下来就有了姓,但是只有有了封地以后才会有自己的氏。所以在那个时候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才能继承姓,那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呢?就会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因此可以说氏是姓的分支。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人“屈原”,在公元前7世纪时,楚王的一个不是长子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称为“屈瑕”,而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所以屈原实际上和楚王同为“芈”姓。其姓名完整的说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文章插图
屈原
此“姓”和“氏”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姓首先是用于区分血缘关系和区别婚姻,所谓“同姓不结婚”,有利于优生优育。可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姓”又有了一个新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同姓同德”。因为在古人看来,只要是一个“姓”,那就都是一家人,因为血缘关系,大家可以相互扶持。那么对于异姓来说又该如何同德呢?很简单,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方式“联姻”,把大家变成自己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不乏通过婚姻来结成同盟的例子。
比如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分封了71国,当然了现在说法不一样,也有说是60多国或50多国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诸侯国中有一大半,超过50个诸侯国都属于一个姓——“姬”!全都是周王的伯、叔、兄、弟等,诸侯国之间通婚还是比较乱的,比方说,我把我的女儿嫁给你儿子,你再把你的女儿嫁给我什么的。不过“同姓同德”只不过是古人当时的一种天真的想法,他们不知道,后世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随着时代的更迭,同姓诸国间的这种亲缘关系是越发的淡漠,这些所谓同姓不婚、同姓相亲的原则也被一次次的破坏。
文章插图
西周分封图
比如历史上的鲁昭公当年为了娶同为姬姓的吴国女子,要避讳“同姓不婚”的原则,遮遮掩掩的把这个女的名字改为了“吴孟达”,不对,是“吴孟子”。而晋文公当年攻打同为姬姓的 卫国 、曹国时,哪还会顾念什么同姓之情?你的财宝、你的土地、你的媳妇、你的子女统统都是我的,同姓同德已经是破坏殆尽。而“氏”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分贵贱。随着历史的发展,同姓之间的亲属关系是渐渐淡漠,而同“氏”之人则往往能够准确地说出先祖的世系,真正做到了相互扶持。
比如说谁是叔叔家的孩子,谁是伯伯家的后人,这可比同姓之间要靠谱很多啊。所以,对于古代的一些家族来说,姓族是虚体,而宗族是实体,“氏”才是最重要的。
- 魔道祖师中,大家最怕听到什么?看到第三句已经忍不住哭了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经工集团党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甜宠文不是因为喜欢,谁会护着你
- 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何称鲍叔牙为鲍叔?先秦人的名字有点复杂
- 一代儒将诗意雄安
- 大金开国礼器——人面犁头建元收国尊
- 拓跋焘反击柔然取得大胜并将大檀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