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博大胸怀,不为小利伤和气,想要得到必先付出


敞开博大胸怀,不为小利伤和气,想要得到必先付出
文章插图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跟同学、同事、朋友或其他陌生人相处。相处中,常常因为缺乏理解,缺少沟通,或者因为某些利益关系,形成一些误会,产生一些疑虑。如果处理不当,协调不好,势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为了使工作干得顺利,生活过得和谐,我们必须确立一些做人处事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不要伤了“和气”。
敞开博大胸怀,不为小利伤和气,想要得到必先付出
文章插图
01敞开博大的胸怀一个人过于封闭自己,就无法了解外面真实的世界,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人生。一个国家过于封闭自己,或者目光狭小,就会闭关锁国,被人欺负,最终导致灭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孔明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事实上,周瑜并非气量狭小之人。他为人宽宏,唯独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
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后来用于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
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化用此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想着如何成为能力最强的那个人时,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自己最需要的是超出常人的眼光,是开阔的眼界。
一个人能够看到多远,往往就能走多远。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原因并不在于能力比别人差,不在于我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在于我们的眼界。
敞开博大胸怀,不为小利伤和气,想要得到必先付出】我们如果目光狭隘、目光短浅,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比别人走得更远,没有办法比别人做得更好。
只有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宽广,我们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凡事要沉住气,不要盲目做出判断和决定,应该更好地分析问题,要看得更深远更宽广一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随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迎接八面来风,这样才不会成为见识狭小的人。
敞开博大胸怀,不为小利伤和气,想要得到必先付出
文章插图
02不要为蝇头小利伤了和气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没有利益冲突时,有些人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而一旦有了利益之争,他们就会互不相让,争得你死我活。之所以这样,其实就是一个利字在作怪。
人们常说“和气生财”,指的是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为人和善,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我们说人要“和气”,不是主张做老好人,遇事和稀泥,保持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恰恰相反,而是提倡在人际交往中坚持立身处世的应有原则,守住做人之本,消除交往中的误会,增进应有的团结。
过去我们讲团结出战斗力,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效益。
工作中,伤“和气”的情形有很多:得到了领导的重用,同事嫉妒你;工作干得出了风头,同事有想法;日常工作沟通得少了,同事有误会;利益分配时,得到的多了,同事有意见……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