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师的眼中世界便是如此,并非对于自己过于苛刻,亦不是刻意将自己贬低的谦虚,而是他看淡了生死、看淡了荣华富贵、看淡了世间种种。他得以窥见真实的世界本质,却又无力扭转乾坤,继而一声哀叹之后转身离去,说了声“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文章插图
一、“虽有万般不舍”南怀瑾先生于12年9月29日逝世,享年95岁。他病故的原因在于肺炎,然而众所周知,对于病情而言,只要努力抗衡便或有一线生机,然而南怀瑾先生却是不愿挣扎,只求从容而去。在他即将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12年,冥冥之中或是对于自己的生死有所预感,南怀瑾先生或是出于对身体的感知,已觉大限将至便做出了许许多多类似于“临终托孤”的举措,直到了无牵挂之后方才从容而去。对此南怀瑾生前秘书马宏达也曾说过,“12年8月初他明确说我不留了,下决心要走了。”而在马宏达的回忆之中,一切其实早有征兆。
文章插图
在他最后一次生日之中,许多老朋友老同学不远千里迢迢赶来共聚一堂,南怀瑾先生对此自然也是欢喜的,但是在他脸上却挂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与愁容。面对昔日里经常批评的老朋友,他说了句“往后就没人再批评你了……”这样一番话,念及当时情景,想来定然是满目沧桑,于他而言自己已无前路可行。又曾有人来看过他一次,他为之讲述了一首苏轼写给苏辙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而这首诗的大意便是在于伤春悲秋,感叹人生匆匆而过了无痕迹,到最后也就累了,该走了。而那人并不清楚南怀瑾先生为何突然说起这个,对此他只是说过段时间你就明白了。
文章插图
二、“临终托孤”面向那些弟子们,南怀瑾先生亦是时而表示出不舍却又无奈,毕竟这些弟子之中尚且没有一个完全能够继承南怀瑾先生之衣钵的。就此离去他只觉没有教育好这些弟子之中,亦难过于今后再无机会与这些常伴与左右的弟子相处,无法教其向善、无法为之引路,“前路大道之漫漫,我只得先行离去,留予后人探索。”其间之凄切,俨然就像是一个父亲弥留之际望着诸多孩子,那种不舍却又无奈的目光,放心不下的声声轻叹,继而略带哽咽的说一声,“孩子,父亲要走了,以后只能看你自己的了……”
文章插图
此一句道尽天下父子之间一生情愫,父子之间就此落幕,今后的生活中你代我而活。对于南怀瑾先生与他的弟子们而言,亦是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望向自己的弟子们之时,亦是这番感受,他说,“我随时都有可能走了,你们不要对我过分依赖,你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如果这样将来我不在的时候你们该怎么办呢?”抑或者是“我不在了,别人问出问题,你们怎么解决?怎么去回答?”之类的话语。不同于父子之间的血脉传承与延续,南怀瑾先生与其弟子之间的,则是文化与大道的传承,他怕弟子们学艺不精以后为难,又怕自己与世长辞弟子们无所依靠,其间之情意与父子之间虽有区别亦无区别,皆是令人为之动容。
文章插图
但是生老病死,人之大限是每一个人都逃之不过的,这是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的一场诀别,其间诸多之不舍亦毫无作用,该来的终归要来。不过相较之下,南怀瑾先生却是看的开的,对于生死已经淡然,唯一的不舍之处便在于那些源自于肉体凡胎的七情六欲之间,因而他有的只是不舍,毫无恐惧。不舍之处在于故人、在于弟子、在于自己这一生未能将之贯彻的事业,在于老人家的毕生之梦。其间并不为了活着而想要不舍,不因贪恋繁华而不舍。
- 赵忠祥的作品被贱卖,生前一幅画高达90万,如今700块没人要
- 民国画价最高的三人生前穷困潦倒,作品无人问津,死后拍出上亿
- 赵孟頫生前最后一幅大作!
- 南怀瑾:六度,是6个修行的方向,成就一个,其他就贯通了
- 清朝|康熙生前最忌惮、最厌恶的一个儿媳,雍正登基后替康熙处理了她
- 和珅|这个在陕西到处立碑的毕沅:生前极尽荣宠,死后却被皇帝恨之入骨
- 你若读书,风雅自来!
- 明朝|明朝奸臣严嵩怎么死的,生前曾贪污了多少钱?
- 秦朝|秦始皇生前修建了自己的祠堂,后来始皇庙反复修建,到底在折腾啥
- 比南怀瑾高出几个段位的陈继儒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