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三从四德”是古人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以儒家礼教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的规范要求,具有极为浓厚的古代礼教特点。作为中国古代妇女最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很多人认为“三从四德”本质上就是对女性压迫的一种象征,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算全面。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三从四德”其实是由“三从”和“四德”两个词语组合而成,其中“三从”出自于《仪礼·丧服·子夏传》中的“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则出自于《周礼·天官·九嫔》中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不完全是对女性的束缚,同样包含了女性的责任相较于“四德”而言,“三从”往往被认为是古人对女性歧视和束缚的象征,事实上这种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究其原因,便在于对“从”这个字意思理解问题,这里的“从”不仅有“顺从、跟从”之意,歧视同样有“辅佐、辅助”的意思。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文章插图
1、未嫁从父。意思是说女子在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能胡乱反驳长辈的教导,毕竟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这点其实与古代的“孝”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认为“孝”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不违父命”,终身婚姻大事听从“父母之命”同样也是“从”和孝的表现,这一点其实对于未成家的男女基本一致。2、既嫁从夫。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是女子嫁人之后便要听从和服从丈夫,其实这里的“从”还有辅佐丈夫的意思,即在“夫唱妇随”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相夫教子”的责任,并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从而成为丈夫的贤内助。相较于上一点来说,这一点显然对女子的限制有些严格。3、夫死从子。这点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是让女子在丈夫死后遵从儿子的命令,其实这点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丈夫死后,女子要承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其实,古代的礼仪往往都是从宫廷礼仪和贵族礼仪向民间发展的,“三从”最早也对宫中和贵族女子的要求,例如“夫死从子”其实是与古代的“孝道”有冲突的,但如果放在宫廷之中,却又顺理成章,毕竟除了母子关系,还有君臣关系。四德:最初是指宫廷女子修养,后泛化为对所有女子要求周礼之中,内宰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主要教导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此,“四德”最初只是指宫廷妇女的修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才逐渐向民间普及,而其内容其实也在变化。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文章插图
1、妇德。作为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认为其核心就是“贞顺”,“贞”就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顺”则是指“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汉代班昭在《女诫》中则具体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只要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意思是,女子不必过分注重才学,而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而到了清末,以兰鼎元《女学》为代表的女教书中,对于“妇德”的标准又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不仅要求恭顺柔和,还要“去妒”,要会“教子”,要“和叔妹”、“睦娣姒”。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复仇”等等。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文章插图
2、妇言。最初对于妇女言辞的限制,主要是古人认为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即“利口覆家邦”,而在民间“口多言”则被列入“七出”之中。郑玄对“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说言辞得体。到了汉朝,班昭认为“妇言”就是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蓝鼎元《女学》则称,“妇言不贵多,而贵当(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