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发源于东周,兴起于宋代,欧阳修和苏轼等都写过《正统论》。当时争议最多的就是魏晋时期的正统问题,《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以曹魏为正统,而有人则认为季汉延续了东汉,应为正统,例如朱熹的《通鉴纲目》里就采用这种说法。至于南北朝,司马光的《通鉴》以南朝为正统,隋朝虽然与陈朝同一时期出现,但直到灭陈之前,隋都不是正统。也有人建议南北朝分统,将东晋、宋、南齐和梁视为正统,西梁被北周灭亡后,北周取得正统地位,然后传给隋乃至唐,但这种观点影响甚小,没被主流接受。这些朝代的正统地位虽然都存在争议,但不如辽、宋、金三朝来得大。
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辽宋金时期什么是“正统”?欧阳修认为“正统”的说法来自于春秋学,《公羊传》里说:“君子大居正”,又说:“王者大一统”,二者合起来就是“正统”。“正”表示的就是正当、正义、正道、公正,“统”则代表统一。古人认为夏商周的政权不仅是正当的,而且还是统一的。到了后世,秦国以武力兼并天下,却不得人心,故而被认为只有统一没有正当,一个正当的政权应是广为人民所接受与认可的;三国时期,一般来说蜀国得人心,被视为正当,但疆域狭小,未实现统一,所以也没有得到“正统”的名号。因此,一个政权要想获得正统的地位,首先它得是正当的,能够得到历史的承认,否则只能称为“霸”;第二它又是统一的,并非偏安一隅。之后,苏轼又对正统论进行了具体化,他说:“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通过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天下,赢得民心,便是正统。例如商汤顺天应人,讨灭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而商朝就是正统,周文王父子也是如此。但苏轼放低了正统的标准,认为“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故而秦皇、汉祖、晋武、隋文、唐宗虽然都有着各种人格缺点,但他们能统一天下,形成唯一的政权,也应算入正统里。三代因道德而获得正统,汉唐因功绩而获得正统,秦隋则利用强力来扫定一切割据政权,也算正统。根据这样的正统观,宋朝人认为他们的本朝是正统无疑。因为宋太祖篡夺后周的时候没有出现流血事件,并且善待后周皇室及大臣,得到人民的拥护,故而为正;之后宋太祖兄弟南征北伐,统一了除幽云之外的中国本土,疆域不下于秦朝,故而为统。
文章插图
关于三朝正统地位的争论元世祖中统二年,蒙古统一中原,开始命史臣编修《辽史》与《金史》。之后南下灭宋,董文炳于临安担任留事,曾说:“国可灭,史不可灭。”于是将宋史馆中的典籍全部运往元大都,世祖又下令修《宋史》,然而花费了好多年,始终没有出定稿。这是因为义例未辩,正统未定,争论不绝的缘故。人们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独立的史书,还是修一本统一的正史。当时辽、宋、金三朝各自有着独自的国史,蒙古混一天下后,觉得把诸史分开不符合大一统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继承了谁的正统,议论也不一。议者或欲仿《东观记》及《晋书》之例,以宋朝为正统,辽、金附于载记;又有人想以辽、金为《北史》,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史》,各持论不决。之后,以辽、金为正统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元朝的都城与辽金接近,而且金先灭辽,元后灭金,时间上正好相继。南宋因臣服于金朝,正统地位备受质疑。到了元顺帝时,开始下诏搁置争议,命宋、辽、金各为一史。是年《辽史》《金史》成书,次年《宋史》完稿,是为今天所见之三史。然而《辽史》失于简略、《宋史》过于繁芜,唯有《金史》最善,三史参差不齐,此其叙事不分正统之弊。
文章插图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电影《无依之地》完整版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车与古人的名字,仔细推敲,颇有趣味
- 王志文天道:真正聪明人的朋友圈,都在悄悄做减法
- 坚硬如木板,其貌不扬的鸭子,竟是遂川人的宝,遂川板鸭了解一下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何称鲍叔牙为鲍叔?先秦人的名字有点复杂
- 冬夜里最动人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读来让漂泊的人感受颇深
- 孔刘作品中的《香蜜》受到上万人的追捧,却被神作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