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读书丨方铭:走进《庄子的世界》


先秦时代|读书丨方铭:走进《庄子的世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庄子》一书是由庄子及其弟子、后学乃至其他学派的文章汇编而成的 , 庄子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实际上 , 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 , 只能是《庄子》内篇 。两千年来 , 众多研究《庄子》的学者一直在试图走进庄子的世界 , 而且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了庄子世界的不同侧面 , 专注于《庄子》内篇研究的著作也有不少 ,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不过 , 如果说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足以触摸到了庄子世界的全貌 , 似乎还是过于乐观了 。王景琳、徐匋的新著《庄子的世界》 , 将《庄子》内七篇与外、杂篇分离开来 , 并就内篇所阐发的庄子思想、体现出的庄子精神、构建出的理想与现实社会 , 及其创造出的各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群体视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庄子世界来加以研究分析 。作者采取边注边议边评的写法 , 以明快轻松的行文 , 不但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庄子的世界 , 而且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这个“以谬悠之说 , 荒唐之言 , 无端崖之辞 , 时恣纵而不傥 , 不以觭见之也” , 且“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又“以与世俗处”的庄子世界 。
先秦时代|读书丨方铭:走进《庄子的世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先秦时代|读书丨方铭:走进《庄子的世界》】△王景琳、徐匋《庄子的世界》书影资料图片
既然是世界 , 那就一定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庄子的世界》一书的独特之处 , 首先体现在作者把出于庄子本人的内七篇视为一个环状结构的完整世界 , 而内篇中的每一篇 , 既相对独立 , 又与其他六篇首尾相接 , 环环紧扣 , 循环往复 , 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 , 涵盖理想、精神、思辩、社会、人生、体认、修行、处世、治世等人生社会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立体化的庄子的世界 。
作为开篇的《逍遥游》 , 庄子先构建出了一个超然世外的“大漠之野”“藐姑射之山” , 那里有着为君的无名圣人、为臣的无功神人、为民的无己至人 , 这是庄子的理想世界 。紧接着第二篇《齐物论》先以形而上的思辩论证这个理想世界存在的哲学根基 , 再由纯思辨逐步走向世俗人间 , 回到任何人也无法置身于外的现实世界 。于是就有了在现实社会中象征着“无名圣人”的君主尧 , 有了《大宗师》中既有圣人之才又得圣人之道的君主卜梁倚 , 也有了具有“无功神人”特点的众多臣子以及《人间世》中的各位君子士 , 有了顺时顺境而生却一个个不同凡俗的“无己至人” , 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大宗师》中的子桑户等等 。经过这一系列现实社会的展示 , 庄子的世界最终在《应帝王》中完成 。所谓《应帝王》 , 作者认为其中包含了两重意思 。其一是为民者如何应对帝王 , 其二则是为帝者应如何为帝王 。《应帝王》中所描绘的“其卧徐徐 , 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 , 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 , 其德甚真 , 而未始入于非人”与《逍遥游》中的“大漠之野”“藐姑射之山”遥相呼应 , 而《逍遥游》中的“天池”“南溟”“北溟” , 在《应帝王》中则化作了人间的“南海”与“北海” 。《庄子的世界》的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剥茧抽丝式的分析 , 为我们揭示了庄子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心路的发展轨迹 , 说明庄子是如何以《应帝王》中“浑沌之死”的现实回应《逍遥游》中“窅然丧其天下”的理想 , 表现出他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无法挽救的当今社会的清醒认识 。
由于准确把握了内七篇的环状结构 , 《庄子的世界》作者总能在庄子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行文中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 。例如《逍遥游》以一系列精比巧喻、否定鲲、鹏、小鸟、草芥 , 并推出圣人、神人、至人之后 , 然后用几则寓言阐释圣人无名与神人无功 。而《齐物论》则紧承《逍遥游》尚未提及的“至人无己”而来 , 论说如何才能进入无己的“吾丧我” , 说明万物不齐、物论不齐正是由于人有“己”、有“我”与“成心” , 才导致了世界的混乱 。如此 , 《逍遥游》中最为重要的论题“至人无己”便在《齐物论》中有了形象的体现 , 有机地结合起了“逍遥游”与“齐物论”两个世界 。再如《大宗师》与《应帝王》 , 这里不妨直接引述作者在“应帝王的世界”一章开篇的一段文字:“庄子在《大宗师》中写到的两个人物与《应帝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位是具有圣人之才的卜梁倚 。……而另一位 , 就是那个发出‘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质疑 , 并最终将这一切归结于‘命矣夫’的子桑 。子桑 , 显然有悖于庄子一贯描述的得道者的形象 。问题是 , 庄子为什么要把一向重精神、‘游于形骸之内’的人置于如此贫困窘迫的绝境?为什么要发出‘父母岂欲吾贫哉’‘天地岂私贫我哉’的诘问?从这大声诘问的呐喊中 , 我们不难感受到 , 庄子实际上已经对这两个问题做了回答:那就是使我‘贫’且无法活下去的 , 不是父母 , 不是天地 , 唯一可能的只能是‘人’ 。而在现实社会中 , 能与‘天地父母’相提并论之人 , 除了君主帝王 , 别无他人 。至此 ,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庄子为什么要写子桑了 。子桑 , 实际上起着上承《大宗师》、下启《应帝王》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