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猛进不靠刀枪:造纸术是如何缔造阿拉伯黄金时期的?

造纸术成就了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 。便捷、便宜且能量产的纸张推动着阿拉伯学者在知识的路上狂飙突进 , 最先消失的便是骨片、布块、枣椰树叶等原始记录工具 。伊斯兰教初兴的时候 , 即便是地位显赫如穆罕默德出身的古莱氏族 , 能书会写者也寥寥无几 , 同盟部族识字者更只有个位数 。大家通常都会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默记在心里 , 然后向其他人口头传诵 , 仿佛《射雕英雄传》中唱着歌向托雷传达成吉思汗“圣旨”的小兵 。
这种口耳相授的表达方式在锻炼了阿拉伯人惊人记忆力的同时 , 也带来了令人头痛的问题:低下的文字记述能力使很多早期阿拉伯著作佚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 造纸术传入以前 , 阿拉伯主要的文学形式只有易记易诵的诗歌 。
狂飙猛进不靠刀枪:造纸术是如何缔造阿拉伯黄金时期的?】793年 , 阿拔斯王朝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仿照撒马尔罕纸厂在巴格达建立了造纸厂 , 4个世纪之后 , 仅帝国西部的造纸厂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472家 。830年 , 阿拉伯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智慧宫”在巴格达建立 。“智慧宫”集图书馆、翻译局、研究院为一体 , 汇集了哈里发从拜占庭皇帝处讨要来的各类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 , 不仅仅是印度的算法与希腊的哲学 , 大量的文学、编年史、传记、法律、农业、医学、天文学、几何学、地理学、占星术和炼金术等文献被翻译成册 , 学者们还进行了大量校勘、注释、补正、摘要、评论等工作 。
智慧宫的“翻译运动”正是黄金时代的阿拉伯帝国孜孜不倦的求知探索精神、开明的政治和宗教环境、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的映照 。一时间 , 各类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历史学家阿里·麦斯欧迪一生写作30余卷 , 其中《黄金草原和珍品宝库》 , 地理、历史资料周详 , 是研究阿拉伯史的重要资料 , 被誉为“穆斯林世界的普林尼和希罗多德”;奈斯尔·法拉比的《科学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的语言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各类学科 , 其中39部流传至今 。
狂飙猛进不靠刀枪:造纸术是如何缔造阿拉伯黄金时期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机械学专著 《奇器之书》 , 出版于 850 年 , 作者是在巴格达智慧宫中工作的穆萨三兄弟
当欧洲的大部分图书馆藏书只有几百本的时候 , 阿拉伯帝国政府需要调动160匹骆驼才能将帝国图书馆的珍本和贵重图书运到巴格达一所新成立的研究院 。10世纪时 , 位于设拉子的图书馆有专门的馆长、图书管理员、监督员进行管理 , 馆中设有若干藏书室 , 高6英尺、宽3英尺的书橱沿墙倚立 , 按照书箱和编目进行分类 。私人藏书数目也十分可观 , 学者伊本·阿巴德的私人藏书编目整整10卷 , 曾以需要400头骆驼搬运藏书为由谢绝了苏丹曼苏尔召其进宫的要求 。另一位叫作贾希兹的学者据说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 竟被房间内堆积如山的书倒下来砸死了 。
然而自9世纪末 , 智慧宫的科学创新和文化翻译活动便逐渐衰落 。1068年 , 饱受经济和政治动荡困扰的阿拔斯王朝为了给士兵发军饷 , 不得不变卖帝国的藏书 。25匹骆驼驮运的大量图书只换回10万第纳尔 , 而三年前在巴格达新建成的宗教学校 , 每年仅开支就达到令人瞠目的6000万第纳尔 。几个月后 , 攻破城门的塞尔柱突厥士兵焚毁了剩下的书籍 , 扯掉装帧书皮的皮革用来做鞋子 , 残书被扔入河中 。1258年 , 蒙古大军攻入巴格达 , 智慧宫被彻底摧毁 , 巴格达图书馆的所有图书被扔进底格里斯河 , 数目之多甚至染黑了清澈的河水 。著名哲学家伊本·哈桑·图斯在蒙古围城之前设法抢救出约40万份手稿 , 若干年后送至伊儿汗国的马拉盖天文台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