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二 )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新疆的棉花产业,虽说起步上的记录,比海南云南要晚,但规模发展的快,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今天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国,已经种的红红火火,以《梁书》里记录,那种棉花叫“白叠子”,当地人种了织出棉布,拿来和中原人做生意,销路还相当好。今天在新疆,还有好些出土棉布制品,高昌国的墓葬群里,更出土了炭化的棉花籽。虽说这种棉花属于非洲棉,和云南海南那边不是一类,且今天早已淘汰,但确实让国人深切感受:这玩意穿着暖和!不过即使到了唐朝,棉布衣服依然还是珍品,特别在北方地区,更是物以稀为贵,虽然已经有引进种植,可拿来织布真舍不得。以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亲眼所见,晚唐时候的中国北方,也见过棉花,不过都是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拿来当奇花异草欣赏,十分的珍贵!花都这么珍贵,衣服自然更贵,棉布的衣服,在唐朝叫“白叠布”和“木棉裘”,穿这个保暖御寒?依然还是土豪的享受!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唐朝年间,确实是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一大步,不单是混了个熟脸,更开始尝试种植,从中唐起,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加上商贸往来活跃,棉花种植也就跨越边疆界限,开始在中国内地铺展开,当然主要还是在南方,福建广东种的尤其多,还开始以棉花来收税,当时的棉布,也就多了一个称呼:南货!而棉花的方便之处,也令国人越发体会,以元朝农学家王祯的赞叹,这东西不用像养蚕那么费劲,而且种了就保证长,种好了产量也有保障,看着稀罕其实比丝絮更合适。也就是在元朝,棉花也不止是南货了,北方的陕西地区,也开始种起来。种的多了,也就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穿得起了。之所以又跨这一步,也因为一个伟大的女人:黄道婆。这位南宋年间上海贫困人家的童养媳,为逃婚躲进了海船,接着就稀里糊涂拉到了海南岛。这次意外出逃,却成了中国棉花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以后的三十年里,这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在海南学尽了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且和汉民族先进科技完美对接,三十年后她叶落归根回到上海老家,不单带回了棉纺技术,还升级了新型棉纺车,她开发的棉纺车,比英国人早五百多年,中国的棉纺产业,顿时突飞猛进!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这事多重要?在她之前,棉花种植虽说普及了,但棉布生产却还麻烦,自此之后,棉布真成了规模化生产,原先是精美奢侈品的棉布,这下生产率突飞猛进,一下华丽转身变生活用品,上海,更成了中国棉纺中心,一句俗语流传天下: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但是,这句俗语确切说,在黄道婆生活的元代,还没有实现!因为棉花全国普及的最后一个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种植量不够。虽然种了很多,但主要还是南方地区,北方基本少见。棉花不够用,绵纺机再开工,也只是空转!解决这个大障碍的人,却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铁腕帝王,一辈子办事强硬,又是农民出身,吃够了饥寒交迫的苦,登基后的一个理想,就是不能再让百姓穿不暖。蒸蒸日上的棉花产业,让他动了心思!于是,他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这问题:全国强制种!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如何强制?明初国策,全国的自耕农,十亩地以下的,必须种半亩棉花,十亩地以上的,则要加倍种,而且绝不让你白种,种多了有奖,收成好还能免税。 不种?充军流放坐牢?随便挑!而且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到这时,种棉花的学问,早已经验丰富,就是在朱元璋手里,来一次大爆发,而且朱元璋本人,对这事更细致,大批技术员下村,专门改良土质土壤,不管任何办法,一定要把棉花种出来!这个意义多重要?以朱元璋原话说:如此十年,吾民贫者少矣!于是,完美的爆发,换来了完美的成果!仅朱元璋在位时,中国的棉花种植业和棉纺业,就成了井喷发展,在朱元璋在位末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都是棉花的重要产地,棉纺织品更从此物美价廉,走进千家万户。到了明朝中期,大学士邱浚就赞叹:棉花已经遍布天下,南北都可以种,棉衣不管贫富都可以穿。当年那被作为神秘奢侈品,令我们先辈如仰望珍宝般仰视的棉花,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