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喜欢小编吗,关注点一点,评论走一走,谢谢各位啦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小编还能和你们一起分享娱乐圈的的趣事,真的很开心哦!如果喜欢请关注小编,小编会不定时给大家带来历史的解读,欢迎评论哦,让我们一起扒开历史的真相!!!今科技发达,生活品质一天天高,保暖防寒的衣物被子,常见新品牌,还有各类真皮毛料名贵牌,但对寻常老百姓生活来说,这事永远的主角,却是一种农作物:棉花!棉花,生活中从来离不开的朋友,棉衣棉鞋棉布棉袄棉手套,不同年代不同品牌式样,穿在身上,却是清一色暖暖的记忆,无数的温情。别看这朋友不太起眼,试想一下,倘若没有发明棉花,且不说世界会怎样,我们从小到大那么多冬天会怎么过?细思极恐!不过这个细思极恐的事,放中国古代史上,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虽说中国人种棉花织棉花的历史也算悠久,今天种棉花的水平更全世界首屈一指,但棉花,确非中国本土原产,真是远道而来的老朋友。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一:没有棉花的古代中国棉花这位老朋友,当年离中国有多远?原产地在阿拉伯和印度,离着中原地区,简直八竿子打不着的远。那没有棉花的年头,中国人穿什么?特别是冬天穿什么?中国古代本土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冬天御寒这事,就拿这几样材料做文章。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的是用螺丝用的下脚料,叫做“缊”。这种材料主要用来做绵袍,《诗经》里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盖的就是这种袍子。当然对于穷人来说,穿有“纩”的袍子是个奢侈事,基本都穿“缊”的,而填充缊的袍子,防寒效果也极差,连好些名人不得志时,都为此闹出辛酸事,比如战国名家曾子,当年不得志的时候就是穿这个,大冬天的撸起袖子就见胳膊肘,也因此贡献个成语:捉襟见肘!而放在有钱人身上,不单穿的好,而且这高档绵袍,都是穿在衣服里面,外面还要有层罩衣。有钱没钱,就看袍子穿里穿外。但只靠这个,放在古代寒冷冬天,保暖还是不够,也要穿棉袄,当然那时不叫棉袄,叫“襦”。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这东西和袍子一样,也分有钱没钱,有钱人穿的襦,里面冬天填的是丝絮,相对比较保暖,穷人就相对惨,穿的叫“褐”,也是一种粗布衣服。发展到唐朝,襦改叫了袄,高档的都是用毛皮做的,保暖效果更好,当时不是太有钱的,基本也穿不起!当然除了丝絮材料,动物毛皮衣服,也是御寒必备,但高档的毛皮衣服,基本就是贵族有钱人专利,老百姓当然指望不上。指望不上就可想而知,没有棉花的年代里,冬天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是个多么难熬的事情。听听大诗人杜甫的诗就知道: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也就是被子都冻得和铁一样冷。这还是深秋时候的杜甫家,更冷的严冬什么样?想想就得哆嗦。一句哀叹,就是那个年月里,多少穷人家冬天愁苦的缩影。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那有没有一种新材料,便宜又好用,在最寒冷的冬天,让平民百姓免去寒冷肆虐?棉花来了!二:棉花来了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文章插图
其实棉花传入中国,说年头也不短,按照最早的记录,当战国年间的曾子,冻得捉襟见肘时,它就已经传来了。以《尚书》的记载,当时中国南海地区的很多部落,就已经来进贡棉花了。 但那些部落进贡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棉花,史家一直争议大!中国最早确切没争议的,有棉花传入的记录,应该是汉武帝年间,以《后汉书》的记载,当时海南岛的珠崖地区,向汉武帝进贡来了棉布。这也就说明:棉花那时早已传入了海南岛,而且连棉布技术都有了。不止海南岛有,也是在汉代的时候,云南哀牢和永昌地区的部族,也都大规模的种棉花了,那时候的棉花叫“橦华”,很让那时候的国人瞧新鲜,还拿来用做文学创作,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锦赋》里就有名句:布有橦华。唐朝人李善还特意注释:这橦华主要是永昌产的,可以织布。而真正让国人开始知道这东西防寒好处的,还有另一个地方的棉花: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