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 “宣化记忆”征文|千年走来宣化街|作者:大愚】宣化街如同都市一般,在济源和济源以外人的心中定位是那么坚定而确切,曾经一个繁华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一直让人骄傲和自豪。
两河相夹,间有一块陆地,宣化街从中间飘过,如似一条锦带,这便是两河夹带的风水宝地。宝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成就一朝又一朝代的辉煌。
当人们行走在今天繁华似锦的宣化街,领略她热闹喧哗的景象,思忖它曾经的过往,有意无意间便去追索她的历史。突然间那历史的荣光浮动在思绪中,闪动在岁月的长河里。于是,沿着长长的河岸,穿行于时光的隧道,阅览那数千年的沧海桑田。
徐海亮,国家水利部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长期从事水利自然科技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11月,他已是第三次到济源进行济水历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来到克井镇原昌村东盘溪河畔,踏着四千多年前夏朝时期龙山文化层去观望这条河流的时候,他再次以不容置疑的声音告诉我们,盘溪河上游的少水在河口村西折南流,从这里奔向玉川大地成为济源水系的主要水源。若干年后或以人为或以自然的力量,少水冲破马鞍山东流而去,从此西边的济源之水才静了下来。
正如三十多年前建设沁北电厂的水文专家和十多年前建设河口水库的地质专家们讲述的那样,徐海亮教授的解读告诉我们,现在的河口村便是古老的少水河口,今天的山口便是古时的山口,古代的山口成了现在的沁河河口。岁月变迁,地理变迁,而名字则被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沁河岸边的人们传延至今。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久远的济水之源是漫无边涯的泽国水乡,只有沿山一带是人烟集聚之地。从远古我们的先祖炎帝部落在济源所居的地理来看,克井临山之地和承留依山之地,才有可能够成为帝姜克和帝姜承成就大业之福地。
穿越岁月的时光,当历史走到两千年前的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来到济源,封晋五贤之首赵衰于济源大夫,开启了赵衰“居原,执国政,领南阳”的历史。这里的“原”即原城,根据已作的文化层调查,初步分析原城城邑的地理范围是,南起于济水大街到西街、西关,向北直到克井原昌村;东起于盘溪河西岸和庙街一带,西抵于火车站铁路桥沿线。所指“南阳”,是指“晋启南阳”,南阳地理为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地域。到赵衰子赵盾当政晋国之时,南阳东西范围已从济源之西的封门关,东到朝歌。朝歌以东即晋之东阳。
《史记》记载,周襄王十六年之冬。也就是公元前635年,赵衰作为原大夫兼阳樊,住在原城,料理南阳事务,主持国政家事。也就是有了赵衰领南阳之政,才有了疏河归流,形成今天宣化街这两河相夹,中有一脉的地理特征。
济源,处于太行山王屋山的山前洪积扇边缘,自然是物丰田肥。但是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泽水横溢,多河流泛滥,平地泉流四处漫渗,田地多被水涝河淹,百姓只好择高地以结寨,登山地以居处。
晋文公为了称雄中原,令赵衰治理水患,疏浚河道,建立南阳重镇这个晋国冲出大山的桥头堡。
晋人在济源的西部阳樊之地,将虎岭河、五指河、塌七河、卫河等河流归于一条河道,沿南部山地东去,过曲阳,将曲阳泉水引入,继续向东延伸,是为湨河。
北面太行山,将盘溪河,龙河,猪河,灵山河,勋章河,郑平河,等形成河道干流,注入蟒河主河道。
继尔,开挖河槽,使济水之源平地涌流的河泉之水汇出,向东过梨林,再向东过沁阳,再向东过温邑入河即为济水。
大规模的工程不知持续了多少年,人们不得而知。学者们告诉我们,先人总是以地理之势规划河流走向,以无为和有为之法度,构建疏密有度的河水网络,涝可以排,洪可以泄,敌可以御,农田可以灌溉,行船做水上交通则是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用在军事上,则是重要的防御工事。而且,这个时期原地的水上通道,已经不仅仅限于济源之地,它已纵横深入到南阳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沁阳、孟州、温县、修武、延津、牧野、朝歌等地。
- “镇海吼”重达32吨,历经千年不倒,却倒在专家自作聪明的保护上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这三个人死后被后人骂了上千年,其中一个的功绩至今都很难超越
- 贺知章笔下最美春天,短短四句都是千古名句,结尾更千年无人能越
- 李白杜甫很像的两首诗,千年难分高下,诗词大会康震几句话说清楚
- 千年前, 若这个中国人再多活二十年, 之后就没有宋朝元朝什么事了
- 纣王麾下猛将,力诛西岐先锋,千年后还成为门神,姓名无人不知!
- 比兰亭序早一千年的书法长什么样 稀世国宝毛公鼎告诉你答案
- 那个六千年前的虞朝,真的只是老祖宗们瞎编?